朋友国庆节的时候带娃去老家待了几天,回来的时候,除了跟兜妈吐槽路上太堵,还提了一点:她对她妈妈的带娃方式,是憋了一肚子的意见呢。
朋友说,孩子姥姥带着孩子在外边溜达,见人就逼着孩子打招呼,连朋友自己都记不住那些街坊邻居,更别提孩子了。
还有家里人聚会的时候,菜还没上,就让孩子表演个什么节目,背背唐诗,唱唱儿歌什么,把孩子给紧张地,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最让她头大的,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孩子戴着块儿童手表,人家想要拿过去玩,孩子不太愿意,姥姥却硬要让孩子分享,说什么不然就不礼貌。
老人家想要让孩子懂礼貌的行为可以理解,但很多时候,没有合适的方法,不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内心感受,就可能好心办成坏事。
几种具有特色的中国式礼貌,家长可不能强行让孩子去学!
逼迫孩子打招呼
孩子们小的时候,绝对少不了被家长逼着“叫叔叔、叫阿姨”的经历,但对于很多小朋友来说,遇到这种见了陌生人的情况,他们只敢往父母身后一躲,藏好了不出来。
有些家长就不乐意了,就非逼着孩子去打招呼。
确实,见人打招呼是一种显得有礼貌的行为,但孩子们认生怕人,不愿意打招呼,也不是一种没礼貌的举动,而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
能认生,说明孩子能够分辨熟人和陌生人,这是一种能力上的进步,而对陌生人的警惕,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机制。
打招呼对于孩子来说,是信任的举动,他对陌生人没有信任感,自然就不愿意打招呼了。
如果父母不管孩子的心理,逼迫孩子打招呼,反而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总是被逼迫甚至责骂的孩子,会变得厌恶社交,越来越不愿意和人接触;他的自尊心也会受到损伤,失去自信。
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当带着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家长应该做的是安抚孩子,多和他说说话,给他安全感。
接着,不要强求孩子主动打招呼,而是让他慢慢熟悉环境,流露出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时,再给出鼓励。
强行让孩子表演节目
一到各种聚会时,很多人都会让孩子表演个节目,活跃一下气氛,什么唱歌、跳舞、诗朗诵啦,简直是孩子们从小到大的噩梦。
甚至长大成人之后,也逃不过被长辈点名表演节目的宿命。
综艺节目《做家务的男人中》,就连三十岁的魏大勋,在聚会上被爸爸点名:准备个节目吧。
嘉宾们纷纷吐槽:还有没有出头之日了……
不征求孩子的同意,就逼孩子表演节目,恨不得向全世界宣告孩子很优秀。
说得不好听一点,这简直是拿孩子“当猴耍”,只能展现家长的控制欲,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对孩子并没有好处。
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想要让孩子当众表演什么才艺,都要遵循他自己的意见。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只有他想表演时,才应该让他表演;如果他不想,就绝对不能强求。
等到孩子表演完了,不论好坏,家长都要给他一定的鼓励和成就感,让他更有自信。
面对赞美,却要求孩子过分谦虚
满招损,谦受益”,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别人当着孩子的面夸奖孩子的时候,父母们却总是会下意识地去否定。
比如说别人夸孩子听话懂事,父母们就要反驳:哪里呀,其实在家的时候皮着呢,根本不听话。
当别人夸孩子聪明伶俐,父母往往否认:其实他就知道一点小聪明,跟你家孩子比,还是差远了呢。
父母们以为这是礼貌的谦虚,但是却会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我真的优秀吗?我是不是真的不好呢?
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 在人的所有情绪中, 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
孩子们都希望能被他人赞扬,当这种期望被父母的“谦虚”所扑灭时,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就会更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父母该怎么做呢?
当别人夸孩子的时候,父母如果担心孩子会过度自满,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先认同,让孩子感谢对方,再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比如说别人夸孩子会背古诗,家长可以这么说:
宝宝,快谢谢叔叔阿姨,看来是你最近用功背书了,才这么棒,今后也要继续努力哦!
除了上述这么,还有“强迫孩子分享”这种中国式礼貌,对孩子也是有害无益,详细内容可以查看兜妈之前的文章哦。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懂事、讲礼貌,但有些中国式的礼貌,不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发展规律,可不要为了大人的面子去强迫孩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