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样的方式道“早安”,松江这位达人坚持了900多天

2020-03-25   上海松江发布

每天早晨用一张公鸡的剪纸打卡朋友圈,900多张公鸡剪纸、每张都是不同的造型与设计。

“雄鸡司晨,我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每天向朋友道声‘早安’。”松江“剪纸达人”田宝琪的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三年多。

“剪纸取材方便,且应民俗的需求而生,同时具备美感和实用价值,这也决定了剪纸可以源远流长。”田宝琪解释,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够完成剪纸创作,人人都可以拿起剪刀,剪出镂空的美感。时至今日,作为一种艺术,剪纸仍以其独特的美学形态装点着日常生活。

田宝琪今年已经73岁了,1960年进入松江少年宫美术班学习,后随美术班指导老师黄渊先生专攻剪纸,他的剪纸作品多次在区(县)、市及全国活动中展览、获奖和发表,他还积极参加各类剪纸活动,常年在老年大学、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地开设剪纸班,为推广松江剪纸做出贡献。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剪纸“易学”但却“难精”,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剪纸,学习的动力和剪纸的魅力来自哪里?

田宝琪解释,自己喜欢剪纸,与性格有很大关系,“要完成一幅生动的作品,必须要静心,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小心谨慎地一刀一剪进行。”与大多数人一样,刚开始学剪纸,田宝琪跟着老师,按照固定的套路,在基本功足够扎实的基础上才逐步做到纸上生花、游刃有余。

剪纸艺术在中华大地上分为不同的风格特点和派系,每个派别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读书、不了解历史,不知道内在的联系,学习剪纸只能是蜻蜓点水、一知半解。”在田宝琪家中,有1万多本藏书,其中剪纸类的占了很大部分,对于每个流派的历史、风格特征他都了如指掌。

“北方的剪纸比较粗犷豪放、质朴生动,南方的剪纸以精致为美,讲究玲珑剔透、细腻写实,比如在扬州剪纸与民间刺绣就有更大关联,刺绣也是先画出底样,剪成纸型,再粘贴在面料上进行刺绣。刺绣又叫绣花,以前扬州人一直称剪纸艺人为‘剪花样子的’就是从这里来的。”

田宝琪的剪纸是典型的海派风格,融合南北各派剪纸文化的优点,将传统的剪纸艺术融合中国画、版画、纂刻等视觉效果,体现出了类似传统工笔画的艺术特色。

二陆草堂、平复帖、十鹿九回头、照壁、唐经幢这些富有松江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都成为了田宝琪创作的主题,剪刻方法采取镂空形式,线条千刻不落、万剪不断,将沧桑历史与剪纸这一艺术形式碰撞,使作品具备了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魅力,用剪纸勾起人们的集体记忆,提醒大家尊重历史、保护文化。

文字:牛立超

图片:岳诚

编辑: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