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桂坊之父”拒美籍、弃加籍,一心加入中国香港籍,是为了什么?

2020-07-31   银河港事通

原标题:“兰桂坊之父”拒美籍、弃加籍,一心加入中国香港籍,是为了什么?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几次移民热潮,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中国籍。但也有一些人外国人向往中国,积极争取一个中国身份。

今天要介绍的犹太裔富豪盛智文正是这样的一类人。他身家百亿,却拒美籍、弃加籍,毅然入籍中国,成为一位中国籍香港人。

让他做下入籍决定的,究竟是什么?

瞄准香港发展的商机

到2020年,这位犹太裔商人已经70岁了。从19岁到香港掘金,盛智文见证了香港发展的51年。

盛智文1950年出生在德国,父母都是犹太人。小时候,盛智文与父母在纽约生活了一段时间,直到7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独自带着他移居加拿大魁北克。

父亲的离世也带给这个家庭沉重的打击,他10岁的时候就开始做兼职。头脑聪明的他并没有完成学业,反而在17岁就获得青睐,加入了一家时装公司,并通过分红得到了开启自己事业的第一桶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香港纺织及制衣业的黄金时期。香港有着很庞大的市场和超低的税率,这两个条件对盛智文来说简直是不可抗拒。

就这样,19岁的盛智文怀揣着他在加拿大挣的100万加元来到香港淘金。

那时候国内服装贸易的环境很好,中国的服装生产出口到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地区。外国的劳动力成本很高,所以他们的衣服成本自然也就上去了。中国的服装品牌靠着这个成本差异也能在国际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没几年,盛智文不仅捞回本了,还赚了22亿的营收,于是他就开始向转向其他更有前景的领域。

发展酒吧餐饮业其实源于朋友一句吐槽。

“现在酒吧的选址都太过隐蔽,总是开在酒店里,每次去酒店很不方便,而且不熟悉的人根本找不到。”

20世纪八十年代,香港依靠内地改革开放的东风,完成了第二次经济转型,从制造业转型为服务业为主。娱乐休闲业却依旧是空白。

商业嗅觉灵敏的盛智文又一次抓住了机遇。他先在皇后大道一街之隔开了一家名为California测餐厅“试水”,看到了潜力后,盛智文花费3200万港元买下了一栋大厦,打造了一个属于中国的高级娱乐场所。

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兰桂坊”。盛智文还说,兰桂坊的名字取自《幼学故事琼林·祖孙父子》中的:“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

它为年轻白领提供了很好的娱乐休闲场所,而且餐厅也懂得营销,他们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同时也是全香港最早庆祝万圣节的聚集地。

兰桂坊的成功,令盛智文受到特区政府青睐,邀请他担任海洋公园主席。

世纪之交,香港的经历颇为“激荡”:市民放弃了董建华扩大房屋供应以及竞争力升级的顶层设计。而重击出现在2003年,香港旅游经济业遇上了非典,复苏乏力。

2003年,当时开业已20多年的海洋公园设施老旧,对游客来说不再有吸引力,加上迪士尼即将落户香港,有人提议结束这个“港产”主题公园。此前从未经营过主题公园、也未曾踏足海洋公园的盛智文,担负起了一项艰巨任务。

他分文不收地担任香港海洋公园的董事会主席。这座连年亏损的公园竟然在他手中华丽转身,一举夺得Applause Award(全球最佳主题公园)奖,成为佳话,因业绩常打败迪斯尼乐园,盛智文也被称为“米老鼠杀手(Mouse Killer)”。

当时的他,事业已经非常成功了,然而盛智文还有一个心愿一直没有实现,就是加入中国国籍。

对香港有强烈归属感,坚持入籍

“香港回归前,兰桂坊是老外们的天下,华人只占少数。20年后正好调过来,本地人成为主流,占据七成半客源,但热闹依旧。”亲历改革开放的盛智文不仅重视香港的产业,他与内地也颇有渊源。

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盛智文在湖南长沙开了他在内地的第一个办公室。自此他经常穿梭于内地与香港。

几十年过去,内地发生巨大的变化,今天的深圳已是科技重镇,上海也成了举足轻重的金融中心。盛智文慨叹,香港很多人从来没去过内地,看不到内地奇迹般的变化。

有人不解地问,为何要放弃发达国家的优渥待遇转而奔向一个发展中国家。

盛智文加入中国国籍不仅仅是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更是凭借商人敏锐的目光,看好香港的发展,看好整个中国的发展。

“现在内地在很多方面比香港、甚至世界很多地方都要进步,人们的生活大大改善。”

盛智文的心已被香港的蓬勃朝气吸引:“我从没后悔入籍中国,作为中国人我很骄傲。”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面貌日新月异,中国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也因此赢得了一批又一批外商的青睐。不少人在来到中国后,都像盛智文一样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不愿离开。

这背后反映出的正是我们祖国实力的日益壮大,以及文化软实力的崛起。

更多香港热点资讯、香港身份办理问题,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银河港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