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何是日本最敬畏的中国人之一?心学何以在日本开枝散叶?

2019-10-01   乡土

曾经有人在日本专门搞过调查,目的是了解日本人最敬畏的中国人有哪些人?没想到在国内长期无人问津的明代“王阳明”,居然名列榜首,与《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智圣”诸葛亮等人齐名。这不禁让人感到非常疑惑:为啥王阳明在国内不火,却能够在日本影响力巨大?

朱舜水是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之一,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齐名。他生于1600年,此时王阳明虽然已经离世79年矣,但其学问的影响力仍然很大,因此像朱舜水这代儒家学者,可谓是在“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交互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继承了王阳明那种立足实际的精神,反对传统理学的空洞说教,提倡“学以致用”,逐渐发展出了儒学的一个小分支,即“实学”。

1659年,朱舜水见清廷已经坐稳江山,复明无望。他为了保全汉族气节,毅然东渡日本。到了日本后,他的学问和德行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的欣赏和尊重,并接受“水户藩”的藩主聘请前往江户(即东京)讲学。他在讲学过程中,摒弃了儒家学说中的空洞说教,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使得日本人对于儒家文化的认识耳目一新、大受启发。

水户的某所学校

朱舜水引起日本人对于儒家“实学”的兴趣后,自然会有一些悟性较高之人不仅仅满足于学习朱舜水的学问,于是他们也逐渐地开始研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问,进而按图索骥、寻根追源,对“阳明心学”产生了兴趣。

朱舜水一共在日本寓居了二十多年,日本人以他的学说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了“水户学”。这种学问综合了中国“儒学”和日本“神道”,倡导“尊王”和“大义名分”,后来成为了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原动力之一。可以这么说,朱舜水的学问在日本越火,就会有越多的日本人有可能以他为线索,逐渐接触到“阳明心学”。所以朱舜水在一定程度上,间接促进了“阳明心学”在日本的传播。

中江藤树:日本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初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将“儒道”与日本武士道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武士道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近江圣人”。他11岁读《大学》,15岁成为中级武士,16岁师从京都禅僧学《论语》,后又精研《四书大全》,开始信奉朱子。等他在37岁时读了《王阳明全书》之后,转而认为只有王阳明才继承了孔子的真髓,从此他开始在日本大力传播“阳明心学”,成为了日本阳明学的首倡者。

大盐中斋: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哲学家,农民起义领袖。他少年时学儒习武,1830年辞官回乡,专心于著述讲学。1837年,因为发生灾荒,民不聊生,他率领大阪贫民起义,后来被敌军围困,自焚身亡。他继承了王阳明和中江藤树的学说,主张以”孝“为德本,故“无物非孝”,“无时非孝”,四书六经所述纷纭繁杂,但皆可归本于孝。

以上两位,只是在大力传播“阳明心学”的日本本土学者中,较为出名的两位。总的来说,从江户初期到江户后期的这两百余年里,“阳明心学”一直在日本慢慢传播和发扬。

东乡平八郎,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与陆军的“乃木希典”并称为日本“军神”。此人在1895年对清的“甲午海战”中,担任“浪速”号舰长;在1905年对俄的“对马海战”中,率领日本海军击败俄国海军,开创了世界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

此人深为“阳明心学”所折服。据说,当年他率领日本海军打败俄国后,日本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在这场宴会上,他曾亮出过一方自己的私人印章供众人观赏,此印上面刻有七个字:“一生俯首拜阳明”。试想,连东乡平八郎这种日本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都“一生伏首拜阳明”,这对于日本普通国民和后世的学子们无疑是非常具有感染力和宣传力的。因此,这段佳话更是将“阳明心学”在日本的传播推向了高潮。

虽然“阳明心学”在日本开枝散叶,但是在国内却鲜少有人问津。像这样一门伟大的学问,却几乎无缘于中小学课本,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文化上的遗憾。其实当年“阳明心学”在国内未尝不火,只是从清军入关至今,国内历经浩劫,文化出现了几次断代,导致“阳明”心学的长期没落。振兴“阳明心学”,实在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