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翩然而去,2024如期接班。开年的第一个月,东北的哈尔滨和南方的上海火了,前者在冰雪世界里展现了它的当下,后者在热播电视剧《繁花》里呈现了它的过往。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城市流量新密码。
泼天的富贵,终于轮到哈尔滨了。有“中国冷极”之称的哈尔滨,天气的温度与旅游的热度成反比。哈尔滨火了,和别处火得还不太一样,其他城市一火拥有的是“人生必去”、“火热生活”、“松弛感”等标签,而哈尔滨拥有了一个更亲切的称呼——“尔滨”。这一称呼和哈尔滨文旅“我姓哈,喝啊哈”这一魔性的自我介绍一样,带着东北人特有的幽默。
在以流量为王的社交媒体时代,东北各座城市长期以来都是“梗王”存在,东北人更是人均语言艺术家的存在。只是其中之一的哈尔滨,是如何突围而出,接住了这泼天富贵的呢?《地道风物》杂志从天气地理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哈尔滨是全世界同纬度最冷城市,这样的寒冷,不仅让整个城市可以数月被银装素裹所包围,作为一个天然大冷库,更是可以让冰雕雪雕得以长久保存,这就是温度的硬实力。哈尔滨极端的冷,使得企鹅、驯鹿,还有松花江上的“网红”北极狐等一众极地动物不会“水土不服”;同时对人而言,完全处在可以靠装备抵御的忍受范围之内。基于这样的自然禀赋,哈尔滨围绕着“冰”和“雪”整出了更多的花活,“冰雪大世界”打造出了堪称豪华版《权力的游戏》的北境王国,张广才岭被打造成“世界级黄金滑雪带”……
《新周刊》杂志则从城市人文及城市性格的角度做了分析。哈尔滨有足够的人文底气:这里有中国的第一所音乐学院、第一支交响乐团,有举办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节,这里是亚洲唯一被联合国承认的“音乐之都”。87万块面包石铺成中国的第一条步行街,古希腊式、哥特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建筑鳞次栉比,如同异域建筑博览会。同时,哈尔滨足够有趣:虽然嘴上调侃“南方小土豆”,但哈尔滨总是能及时满足南方游客,用走心细致的细节给出足够的尊重。让本地人直呼“活久见”的场面,在这个冬天层层迭出——给豆腐脑放糖,给冻梨细致摆盘、给萝卜切片、给铁锅炖整得更淡。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麋鹿、雪狐、东北虎都必须“营业”。而将“真国宝”鄂伦春族人和鄂温克族从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里请出来,牵着驯鹿巡游,那更称得上是“半个世纪一遇”的诚意。文章认为,在社交媒体时代下的出行,出片、出梗才是第一要义,不仅具备有料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足够走心、真诚还玩得起的哈尔滨,当然配得上流量。
今年开年的第一出大戏,非王家卫导演的电视剧《繁花》莫属,超高的口碑、收视率和讨论度,使得它称得上是2024年开年的文化现象——它的影响力已由线上的观看和讨论,延展到线下的探索与追溯。《繁花》原著的热卖,多个电商售罄,上海文旅又热起来了,街头出现许多“考古”《繁花》的人。
剧版《繁花》改编自金宇澄同名小说。如果说,小说写的是“四个男人,两个时代,众多繁花”,那么剧版《繁花》则在删掉小毛和沪生两个原著角色后,调动时空和视听的笔法,重写了阿宝和玲子、汪小姐、李李、爷叔及众人的故事,繁花似锦的人情世态、“现代都市生活的夹层与褶皱”,随剧情的展开一一浮现。王家卫导演最终试图表达的,“表面是饮食男女,里面是山河岁月,时代变迁”。
《三联生活周刊》认为剧版《繁花》高度还原了上海的时代质感。从音乐上看,王家卫的作品里,一座城市就会有符合这个城市的音乐,一个时代,自然也有它音乐的记忆。他认为“音乐不仅是气氛营造的需要,也可以让人想起某个年代”。《繁花》也不例外,加入了许多那个时代常用的音乐,所选的歌几乎涵盖了两岸三地,也正是那个时代的侧写;从场景上看,剧版《繁花》涉及至真园、夜东京、黄河路、外滩27号等上海有名的地点、建筑,它们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流动,是用“不响”映照着上海的“响”;从道具上看,充满上海味道的海派物什,细腻铺排精致的质地,一如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写到的:“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剧版《繁花》遥承这种文学精神,在故事的角落与细微处,体现“细节比情节更重要,用细节推动故事”,由故事繁衍出市民传统中的世俗、琐碎与恒常;从时代感看,《繁花》作为一部时代剧,它着实紧扣了90年代的许多主题,比如,股票市场、外贸生意、体制与下海经商,等等。这个时代,让上海这个城市有了无限的可能,也成就了它的“繁花盛世”。文章说,王家卫用他的方式激活了“一部上海市民的心灵史”和90年代上海的芸芸众生相。
编辑:郑文丰
编审:汤欣健
签发:肖 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