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是中国电视史上不可逾越的篇章和经典。35年了并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被观众认可和喜欢。
这部电视剧从导演、制作人、作曲、摄像师、化妆师、服装师,到演员和工作人员,都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为了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一个道具,剧组会煞费苦心做到尽善尽美。
导演敬业,演员同样敬业。
当年,扮演鸳鸯的郑铮对自己要求极高,只拍了几个镜头就当场晕倒。
她周围的人都很着急,赶紧把她送到了医院。郑铮醒来后,她留下了后遗症。
放弃公职进组。
《红楼梦》选角的时候,郑正刚从部队回来。
听到这个消息,郑铮在一位老师的陪同下,去陶然亭见了选角导演。
红楼导演看到姑娘如画的眼睛,就让她回去看书,选一首《鸳鸯》试试看。
当时选角导演给演员试镜,角色都是小丫鬟。这些演员毕竟不是专业人士,不可能一上来就尝试黛玉、宝钗、凤姐这么重的角色。
郑铮回来后,发现了一个“鸳鸯反婚”。她不知道怎么演,她没接触过,也不知道怎么演。
陪她面试的老师告诉她,不要去想怎么演戏,把自己放进去就好,觉得自己是鸳鸯。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是怎样的心情和处境?
于是,郑铮让自己走进了鸳鸯的世界,感受着鸳鸯的喜怒哀乐。
等到试镜的时候,因为要剪头发,郑铮拿了奶奶的剪刀就去了,她才知道演戏是假的,演剪头发,差点真的剪头发,幸亏导演叫住了。
就这样,郑铮被选进了剧组,在确定演员阵容的时候,她真的扮演了鸳鸯。
事实上,在等待消息的几个月里,郑铮已经进入了石景山检察院。接到机组人员的通知后,郑铮面临着两难的境地。
想入团拍戏,必须放弃公职,留在检察院,必须放弃《红楼梦》。
尽管几乎所有人都反对她加入剧组,但最终,郑铮选择了红楼剧组,放弃了“铁饭碗”。
当她递上制服的时候,心里有很多不舍,但为了自己的表演梦,她毅然放弃了。
现场晕倒。
郑铮放弃“铁饭碗”,进入剧组。最后,他扮演了金鸳鸯的角色,就像最初试演的角色一样。
鸳鸯在全片《红楼梦》里只是配角,戏份不多。郑铮仍然认为这是值得的。
好在鸳鸯出现了很多次,只要老太太在,就在她身边伺候。
既然是在边上,就不能光站着,所以郑铮给鸳鸯设计了很多动作,比如捶背,端茶倒水,和她互动。
通过这些动作和表情,让鸳鸯变得灵动起来,而不仅仅是一个背景板。
“鸳鸯抗婚”是郑铮的亮点。郑铮特别关注这个场景,并为此准备了很长时间。
像刚加入剧组的时候,她研究剧本,背台词,让自己融入鸳鸯的世界,感受鸳鸯的意境。如果是她自己,她会怎么做,怎么做才能表现得更好?
拍摄当天,她早早化好妆,独自来到拍摄地点。
这一幕是在一个棚子里拍摄的。那是夏天。视频棚里没有空调,只有自然风循环系统,现场温度高达50度。
郑铮的衣服看起来很薄,但也穿了好几层。她默默地跪在那里,让自己进入了鸳鸯的世界。
过了很久,所有的部分都安排好了,演员也到位了。
于是,我开始拍摄。这时,郑铮已经筋疲力尽了,因为她已经跪了很长时间。她什么也没说,继续说。
然而,打了几枪后,她身子一晃,晕倒在地。
大家都吓坏了,就像剧中鸳鸯要剪头发一样,现场一片混乱。每个人都很匆忙。送她去医务室。
在医生的护理下,郑铮慢慢醒来,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她问这是什么味道?有人说:“我们给你喝了点藿香正气水。”
郑铮醒来时,她的衣服全湿了。虽然她还是有点累,但是每个人都在等她。她赶紧换好衣服,化好妆,继续投入到拍摄中。
在这次拍摄中,郑铮全身心地投入到鸳鸯戏水中,并一直坚持到最后。
只是,从此,郑铮留下了后遗症,闻不得一点藿香正气水的味道。
《红楼梦》的拍摄为郑铮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让她爱上了演戏。
之后,郑铮被中国戏曲录取,成为一名正式演员。
拍摄完《红楼梦》,剧组进入后期配音阶段,她也获得了给鸳鸯配音的机会。
郑铮是红楼剧组中为数不多的为自己的角色配音的演员之一。
之后,郑铮去了美国,写小说,写剧本,回到中国拍电影,过着舒适的生活。
红楼聚会20年,郑铮也参加了。
王福林导演给观众介绍她的时候说,这个郑铮变化太大了,我在戏里,每看她一次,她都变一次样子。刚才我确实是不认识她了,我问她 ,你谁呀,你演什么呀?她说,我是郑铮呀,演鸳鸯。
就像王导说的,你每看她一眼,你就变了。可见,郑铮的可塑性有多强。
可惜的是,因为她一开始在剧中是配角,而20年后,王福林第一眼就不认识她了,也想不起来她演的是哪个角色。
从那以后,红楼里的聚会将经常见到郑铮。
红楼30年聚会是剧组最壮观的聚会。就连长期在海外生活的张磊、枚乘、陈力、李曼也回国参赛。
郑铮和其他人出现在舞台上。在所有的姐妹中,郑铮有一种特别清晰和充满活力的精神。时光的沧桑与她无关,历史的车轮也无法碾压她。
她在舞台上依然美丽优雅知性。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你都要做出选择。在一个关键的选择上,郑铮放弃了检察官,选择成为一名演员。这是她内心的声音。
这条路是我自己选择的,无怨无悔。岁月从未冷落过她。一个检察官,虽然衣食无忧,却默默无闻,而87版《红楼梦》中的金鸳鸯却被一代又一代的观众牢牢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