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正值“开门红”阶段,日前,多家银行已经再次打响年末消费贷“价格战”,花式推出各种利率优惠活动。其中更有银行针对新客首次借款推出1.1%(单利)年化利率券。
不过,业内人士提示称,消费贷的低利率优惠主要是针对优质客户推出的阶段性让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到一些新客户。但从长远看,这些客户是否能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还有待评估。
消费贷“内卷”拓客
近期,多家银行推出了消费贷的“开门红”活动。如招商银行(600036.SH)发布公告称,针对的客户是2023年11月1日至2024年2月8日间申请闪电贷并成功获得闪电贷额度的新客户,及截至2023年10月31日闪电贷贷款余额为0且额度有效的老客户,根据其“招米值”得分对应发放不同的一口价利率优惠券,最低利率可至3%。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分析称,与往年相比,今年银行的“开门红”营销活动来得更早一点。“社会融资需求不足,银行信贷额度相对充足,在争夺客户方面越来越卷,优惠力度较大。不过各家银行的营销策略大同小异,包括直接降低利率、发放利息券、团购、抽奖等方式,最终目的都是降低贷款产品利率。”
“在近期政策利率引导和市场利率稳健下行的趋势下,银行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担当作为,通过适时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推动市场主体融资成本不断下降,切实践行让利于民,相应地,消费贷利率作为贷款利率体系的组成部分,也会适时调整下降。”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博士后李一帆认为,临近年末,为打响“开门红”,银行加大营销力度,扩大消费贷产品及服务供给,也为消费贷利率下降提供了空间。
至于降低消费贷利率,其获客成效如何,某城商行相关人士坦言:“从实际效果看,降低消费贷利率的影响确实立竿见影,能吸引到客户。不过,消费贷的不良贷款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暴露出来,现在看消费贷利率降低短期能吸引到客户,但这些客户是否是优质客户,银行是否能伴随其成长,抑或这些客户只是单纯为了薅羊毛,甚至出现‘共债’风险,最终结果都是有待评估的。”
李一帆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称:“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恢复向好趋势明显,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发力显效。银行业积极响应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多措并举力促消费恢复。在此背景下,银行在监管合规前提下稳妥降低个人消费贷利率,能够直接减轻客户在消费信贷方面的利息负担,在一定程度提高其消费能力,有利于将潜在消费意愿转化为真实消费行为,最终助力提振消费,活跃消费市场。因此,从整体来看,银行推动消费贷优惠降价对促进消费者消费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则认为,今年以来,尽管按揭利率和消费贷利率持续下降,但是零售信贷需求仍较疲弱,主要原因在于居民住宅条件的逐步改善以及生育率的逐步下降使得房地产市场中长期供求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就业和收入前景的不明朗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的意愿和能力,因此未来消费和零售信贷需求能否显著复苏更多地还是取决于经济增长前景和居民收入预期能否显著改善。
刘银平亦认为,消费贷利率下调可以降低消费者的借款成本,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借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但当前消费者借款意愿不高,主要原因并非借款成本高,而是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投资环境不佳,所以降低贷款利率对提振消费的效果有限。
“尽管消费贷利率有所下降,但银行始终坚持风险底线,对申请人的信用状况、收入水平以及还款能力进行严格审核,在合规前提下为客户授信并稳妥提供让利空间,确保消费信贷资产质量稳定可控。”李一帆说。
降低利率拓客不可持续?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具体来看,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
在政策呼吁下,消费市场依然需要银行的助力。不过,消费贷让利是否还有效?消费贷利率还有多少下降空间?
刘银平认为,消费贷利率已经降至“白菜价”,银行通过铺量的方式赚取薄利,进一步下调空间有限,目前市场上利率基本在3%以上,个别超低利率产品有一定门槛和条件,消费者申请难度较大。
记者注意到,近期有银行针对新客首次借款推出1.1%(单利)年化利率券。上述城商行相关人士认为,这种力度的优惠更多是银行针对优质客户的阶段性福利,并不代表银行的长远布局。“通过阶段性的优惠获得了新客户,从短期看可能是不赚钱的,但如果该客户是优质客户,从长期看,银行的投入还是值得的。目前,信贷市场还处于疲软状态,而消费贷面向的客户弹性比较大,既包括很多可以享受低利率的优质客户,也有很多高风险的长尾客户,两相叠加,银行依然是可以获利的。”
薛慧如分析称,在经济弱复苏和利率中枢下降的环境下,银行面临着较大的息差压力,因此消费贷利率大幅下降的空间较为有限。“由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多次下调和存款定期化,行业净息差已经从2022年的1.9%下降至今年前三季度的1.7%,展望未来,银行净息差压力仍然存在。从资产端来看,伴随着整体利率中枢的下移,对公贷款收益率持续下行,按揭贷款利率也因房贷利率下限和存量按揭利率调整而下降。从负债端来看,降准以及引导存款利率下调将使得整体负债成本有所优化,但是资产收益率降幅仍将大于负债成本降幅,净息差仍将收窄。因此我们预计,银行将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以及优化定价来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消费贷利率进一步大幅下降的可能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