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骂人”这场艺术,笔者认为现代人是略胜一筹的,毕竟这些大白话说起来是那样直观。
放在古代则大有不同,特别是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是玩弄文字艺术的绝佳机会,许多“作品”还被流传到今天,成为百姓们口中所述的经典。
不管怎么去说,“言满嘴圣人之言”的定论是没得跑,比如文学大家欧阳修。
在他本人的著作中,经常提到一个名字——冯道。
这两个字诸位并不陌生,作为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权臣,更是被称为“官场不倒翁”,足以见得其才能和情商不一般。
人居其位必有其由,但在欧阳修看来,这是“不知廉耻”的象征。
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以为这仅是欧阳修的“个人之见”,殊不知史学家司马光也对其进行了怒斥,称冯道为“奸臣之尤”。
声名一片狼藉,但绝不能因此而否认他的所有功绩。
冯道曾经写过一首诗流传千年,直到现在都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
座右铭
冯道所写的这首诗名为《天道》,其中有一句为“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字面意思理解很简单,做好事自然会有好结果,不用过问前途怎样。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已经成为醒世良言。
什么是好事和坏事的标准?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东西,即良心。
笔者经常谈到王阳明的“良知说”,只要你在看到任何事情前,良心所传递的第一反应,这就是最正确的选择;如果加以思索再做出决定,这就显得有些势力。
何为好何为坏?判断标准不言而喻。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路上捡到了十万块钱,良心上的第一反应绝对是还给失主。
可有些人的内心就会进行思虑,从而导致自己有了“占有”的想法。
简单的一句话,将古代所提倡的人生哲理展现到淋漓尽致。具体的好坏完全由上天去为你做评价,因为个体在命运面前,往往会显得那样无力。
既然如此,为何不尝试改变人生观念?
花到开时自会开,蝶闻花香蝶自来,物欲纵横的今天,每个人压力都显得过重,这是因为想要的和想念得太多。
说得通俗一些,在最贫穷的时候,人们在想念着拥有一只老母鸡,这样每天就可以吃到新鲜的鸡蛋。
没想到家里的老母鸡变得越来越多,新的忧虑又开始出现:要是母鸡生病了怎么办?要是别人惦记我家的鸡蛋怎么办?
梦想本身实现了,但他们的心思愈发沉重,这是好是坏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答案。
封建时代下缺乏科学依据,类似的天神观念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生活,流传到现在并非没有任何依据。
退一万步去讲,有没有你地球依然会自转,有没有你太阳依旧照常升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做好自己该做的,不用说太多不用问太多,这才是最正确的人生观念。
若是每天处于消极的状态下,只会让人失去斗志,命运之路则会变得更加坎坷。
官场不倒翁
转念一想,被司马光和欧阳修这般评价,还能成为官场不倒翁,必然有自己的两把刷子。
冯道出生寒门,经历了四个朝代,成为十朝元老。乱世年代能够拥有这般地位,正是靠着如此豁达的人生态度。
诸位以特定时代的角度去思考,冯道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乱世年代武将自然是被倚重的对象,他却以“读书人”的身份受到重用,这是什么样的才能和实力?
有人会讲,封建时代下的官场,只要会阿谀奉承就足够。
诸位有没有想过,和珅也会阿谀奉承,但最后为什么被嘉庆抄家?你在做事的时候,有无数双眼睛看着你,能做到善终的有几个?
这也暗示了一个大前提,让所有人对你心服口服,冯道做到了。
当时契丹人攻入到汴梁,长期的矛盾让他们急切想要释放,结果只会有一个,那便是屠城。
冯道得知这个消息后,以一己之力化解了这场危机,他用“语言上的漏洞”完成了对当地平民的拯救。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疑惑,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被扣上“奸臣”、“不知廉耻”的帽子?
儒家思想在神州大地盛行了几千年,封建时代下更是将“忠孝”作为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冯道一生“相十二君”,显然是对当时底线的践踏。
正是因为冯道影响了后世对“忠”的评价标准,这才有了许多读书人对他的非议,欧阳修、司马光等等,不过是其中一者罢了。
笑侃人世间
说到底,《天道》蕴含的人生哲理才是我们关注之重。
至于对冯道的评价,这完全在于个人的看法,人活一世最重要的还是顺应天命。无需顾虑太多,摒弃心中的贪念,想要的一切都会来到,冯道正是其中的“践行者”。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人生短暂,不留遗憾;做好自己,顺其自然。
世间万物皆是皆非,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困苦,把一个角色扮演的面面俱到绝非容易之事。做好自己该做的,才是最实在、最正确的态度,至于最终的结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