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嘴为患病老人吸尿37分钟,吸出800毫升尿液,医生:天职所在

2019-11-21   排头观察

11月19日,从广州飞往纽约的一趟航班上,一位老人突然出现排尿困难,1000毫升尿液无法排出,面临膀胱破裂的危险。机上的两名医生张红和肖占祥赶来后,自制穿刺吸尿装置,帮助老人排尿。张红用嘴吸出尿液,吐到杯子中,肖占祥不停根据膀胱积尿情况调整穿刺位置和角度,37分钟内,帮助老人排出700-800毫升尿液。最终老人转危为安,顺利到达纽约,事后,张红淡定地表示,这是自己的"天职所在"。

此新闻一出,网友们都在夸赞,这真是医者仁心,现实中有些亲生子女可都做不到这个份上。又有谁不想,在自己或至亲之人病危之时,能遇上这样的医生呢?与此同时,另一条关于医生的新闻,却让人读了之后心中顿感沉重。

在陕西宝鸡,医生许向东在为一名高龄病人实施手术前,父亲在楼下病房去世。面临两难的抉择,许向东下楼看了父亲最后一眼,便立即返回实施手术。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多少子女即便不能常伴老人身边,在临终之时也要排除万难赶回来,陪老人走完最后一程路。而许向东却在事后表示,患者这边"更需要我"。所以,匆匆看完父亲最后一眼,是为尽孝,赶回楼上完成手术,是为尽责。作为医生,救不回父亲,至少还能救另一条生命。

所有学医的学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学习《希波克拉底誓词》,誓词中说"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对于病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的也只有他们,医生与护士,都是我们社会中神圣的"白衣天使"。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脏,唯一的快乐,来自于病人痊愈时脸上展露的笑容。

这两位医生的医德、素养,当然值得我们夸赞,但是在中国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并不是每一个尽职尽责的医生都能得到患者的感谢,也不是每一个患者都能理解医务工作者的辛苦。有时候,对这些医生高尚品质的过度宣扬,反而会让许多普通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更加不好做。如果下一个做出类似"吸尿"举动的医生,没有为患者解除病痛,会不会被患者家属指责"没有医德",甚至"罔顾人命"?

对医德和良知的消费,潜移默化地就会让人们觉得,危急时刻你不为患者"吸尿",就是没医德,患者病情反复或者加重,就是医生不好好治病救人。可面对医院每天来来往往的病患,饭不能按时吃、觉不能好好睡的医务工作者,很多在自己至亲病重甚至临危的时候都无法在场,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个患者都能照顾得面面俱到。排队一小时,看病3分钟是常态,但是对于病情的判断,没人能比他们更专业,病治不好,有些情况下是患者或家属的不配合、不理解。

比如,医生让断食的时候,患者偷偷吃东西导致出现副作用,需要进行手术,家属反倒怪医院想谋财;孕妇产后胎盘没有排干净,男医生将手伸进产道掏残留的胎盘,却被陪产的孕妇丈夫怒斥:"孩子都出生了,你掏什么?"

如此种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常见。医生治病救人,是他们的职责,但是我们在看待这件事的时候,不应该只强调他们的职责,而是要学会感恩。那些没有做到"吸尿"这一地步的医生,难道就不伟大了吗?那些每天忙前忙后,穿梭于各个病房之间的护士,就不伟大了吗?不是一定要"用嘴吸尿"、"手术前父亲去世只看最后一眼"的才是好医生,那些每天奔赴在第一线,累到头掉却还对患者保持耐心和微笑的医务工作者,也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我们也要记住,在治疗不见效或见效慢、手术不成功、治疗后出现副作用的时候,最难过和自责的其实是医生本人。没有医生想看着自己的病人忍受病痛,病治好了,有时候医生会比患者还开心。所以,在这两条关于医生的新闻面前,我们除了要赞扬医生这一职业的伟大,更要时时提醒自己,学会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多一些包容和理解,让医生能够不受约束地施展自己的拳脚,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矛盾也会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