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
日前,索尼本田出行公司CEO表示,中国电动车的确成功起步比较早,但核心技术并不多,只停留在视频、听音乐这种层面,排列屏幕软件并不是核心技术,也不是竞争力优势。
索尼本田出行是一家全新的公司,成立短短一年时间,按照规划其将会在2025年前后销售索尼品牌电动化产品,本田将会是技术输入方。
不过从索尼本田出行的视角来看,有很强的蔑视中国电动化成绩的意思。
日系企业沉浸在成功的历史中太久,其实从此次47届东京车展就能看出日系产品仍然停留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和2019年的46届东京车展相比,此次日系车所展现出的技术、产品并没有本质意义上的提升。
全球已经是一个逐步智能化、电动化的市场,按照数据预期分析,今年的电动化销量全球层面将会达到2000万量级,渗透率将会进一步提升。
日系阵营作为立足全球市场的重要车系,面对电动化转型其实已经遇到了明显的阻力,北美、欧洲、中国三大市场的接受度逐步增强,但日系阵营却拿不出一台足够出色的电动化、智能化产品出来。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日系板块转型速度较慢的核心原因,其实还是和核心供应商有着巨大的关系,过去几十年日系企业培育出来了共同成长的零部件企业,这些核心的零部件企业有上百家,都围绕着小排量内燃机、不插电混动技术发展。
在面对电动化转型的时候,日系阵营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在保证成本控制、稳定性的基础上,做到很好的产品价值输出。
简单来说,企业想要转型,背后的供应商有点跟不上了。
索尼在造车路径上没有太多的沉淀和意识,对中国产品的进化速度没有明确的认知,退一步从2019年到2023年的中国产品来看,已经有了本质上的飞跃。
智能汽车,的确语音娱乐是一个重要的板块,但不是唯一板块,还有三电系统、自动驾驶辅助系统、5G互联技术,这些重要的产品力,但在索尼看来,座舱传媒似乎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
或许是想要引起舆论争议,或许就是对中国智能化汽车不够了解,但无论如何轻蔑中国智能化汽车都将会被中国车企抢走大量的市场份额。
今年以来,日系车整体下滑速度明显,虽然全球市场份额守住了,但中国市场这个巨大的板块正在被挤压,丰田、本田、日产无一不是如此,而且三菱也在不久前退出中国市场。
说明,中国消费理念正在发生变化,日系企业需要去生产出能够让中国消费者心动的产品,在定位、设计、性能、操控、科技以及价格定以上,都需要重新投入精力。
这并不是盲目夸大中国企业的进步速度,目前电动化全球核心供应商,已经有一些中国企业的影子,比如说华为、宁德时代,中国供应商的出现,这是过去燃油车时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造车其实拼的就是背后供应商的实力,有供应商才有说话的权利,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渗透率将会在今年突破40%,核心的推动者是中国品牌自己,我们不否认日系企业的技术沉淀和优秀的可靠性以及居家属性。
但在未来的消费环境中,中国企业会定向优化产品缺点,在未来的电动化转型过程中, 日系企业如果不努力转变发展方向,必然还会有额外的市场份额被中国品牌抢走。
站在产业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