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高考季,展望未来,赋予希望

2022-06-07     沫沫的静好岁月

原标题: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高考季,展望未来,赋予希望

今天高考第一天,虽然家中并没有适龄的考生,但抵不住网络上的纷纷攘攘,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某考生忘记带准考证;某考生走错了考场;某考生拿错了核酸检测证明……

想来这些孩子,在人生中的第一次如此重大时刻,难免惶恐,难逃紧张。作为看客,同样作为妈妈,理解是必须的,但心中忍不住想起这句古训:“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孔子说:“少成则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

《汉书.贾谊传》:“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异曲同工,突出了“习惯”的重要性,同时突出了“年少时”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而“好习惯成自然”,就会在关键时候,起到关键的作用。比如习惯性考前的头天晚上整理考试用品,考前的当天清晨再核对一次考试用品,那么又何来“匆忙和遗忘”、“惶恐和紧张”一说?

是的,我们的很多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好习惯是如此,坏习惯亦是如此。

有个小故事,说是有一天,有人问一名乞讨多年的乞丐:“如果你现在当上了皇帝,会做什么呢?”

乞丐认真思索了很久,回答说:“我要打造一个纯黄金做的饭碗,放在最繁华的路段乞讨,看谁,还敢抢我的地盘?”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而所有想要孩子养成的好习惯中,“独立”应首当其中。

只有足够独立的孩子,才能够真正完美地去完成一件事情,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真正自由的人生。

独立的孩子,不会成为墙头草,不会随风飘摇,他们目标坚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要如何去努力达成自己的愿景。

衡量一个孩子独立与否,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他每天能够独自完成的事情有多少。

每天早晨不需要家长的“叫醒服务”就可以起床,甚至假期里还可以为家人准备一些简餐;

每天晚上不需要家长的“千般叮咛”就可以完成作业、完成预习、完成复习,按时作息;

有自己的长远规划,也有自己的短期目标,每天都在自己的计划范围内做自己的事情;

……

同样,衡量一个孩子是否能够独立,还有一个考核家长的标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有多少。

父母是否每天都在无微不至的关心中,为孩子准备衣食住行,天未冷就加衣,吃虾先为他剥皮?

父母是否每天都在碎碎念的唠唠叨叨中,反复为孩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甚至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作为了口头禅?

父母是否每天都在琐碎的付出中,剥夺了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完成事情的权利和乐趣?而孩子拒绝父母只需要一句“我在学习”?

事实上,父母想要孩子长大、想要孩子独立,又偏偏忍不住自己的无限牵挂和担忧,总想为孩子披荆斩棘,扫清一切障碍。

这就是爱,天性中的爱,却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

勇于放手,孩子才会长大;看着他们跌跌撞撞往前走,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事实上,只有坚持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鼓励孩子在能力范围内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一切事情,孩子才能够在不断的尝试、跌倒、爬起中,一步步的成长,一天天的长大,一点点的独立。

想起有一年,我带一群小学生去夏令营,当时孩子们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足,事实上,也是大多数父母第一次和孩子分开一周之久。

当旅行大巴鸣响即将启程的汽笛,很多父母纷纷再次涌到车前车边,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叮咛着自己的嘱托,现场乱糟糟一片。

只有一位家长,远远地站在一棵树下,隔着大巴的玻璃,对上孩子的眼睛,给他家孩子伸了个大拇指,又比了个心,摆了摆手,安静又美好。

事实证明整个旅程,他家孩子的确是又独立、又懂事的一个。

从每天早上第一个做好个人清洁准时到餐厅,到每次启程时第一个整理好行李安静等待;从每天他都能够保持干净整洁的床铺,到每次他都会主动帮助同学们做一些整理清洁……既能够有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又能够在精神上独立自主、积极向上。

我知道这个孩子,未来可期!

高考,是一段人生的终点,同样也是另一段人生的起点;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但这不意味着最终的结局。

不过,一个好的习惯,却能够陪伴孩子终生,而且受益无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d6baf53b2f41b4aab446e9efd7a3c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