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报记者韦黎
“张医生,有你真好。我再也不用因为一些小病、小事跑去医院了。”柳州居民金女士曾感慨地向她的家庭医生张婷婷说。
5月19日是世界家庭医生日。从2013年在全区率先试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2020年在龙城市民云APP上线运行“互联网+医疗健康(家庭医生、护理服务)”平台,再到去年3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立279支新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柳州的家庭医生已然完成从“等病人上医院”向“到患者家上门服务”转变。
这转变,着实不易。
从陌生到熟悉
5月17日上午,家住黄村大楼的梁老伯,前往雅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医生张婷婷拿完药后,熟练地在“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预约当日下午由张婷婷入户为他提供更换尿管服务。
下午3时许,梁老伯热情地把张婷婷迎进门。为老伯换完尿管,张婷婷还耐心地教梁老伯如何护理身上的压疮。忙完之后,老伯感激地送张婷婷到家门口。近一年,张婷婷每个月都入户为梁老伯提供医疗服务。因为医患之间已经非常熟悉,梁老伯总是亲切地叫张婷婷“小张医生”。
从排斥、质疑家庭医生到接受并与家庭医生成为朋友,甚至成为家庭医生的“粉丝”,时间见证了一切。
潭西街道十一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韦瑛瑛告诉记者,家庭医生和居民由陌生到熟悉,通常需要一年时间。很多居民觉得自己家里有医疗设备,血压、血糖可以自己测,家庭医生的随访是有所图,更是打扰。要改变居民的错误认知,家庭医生必须利用好每次随访,给予居民帮助与关心:“当居民看到我们的专业,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医患之间的信任自然就建立起来。”
走进居民的心里
近年,柳州市结合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将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内涵进一步细化为基本医疗、基本公卫、上门健康、家庭病床、心理咨询与疏导和个性化服务六大类。
家庭医生在做好基本公卫服务的基础上,还开展骨质疏松预防、防跌倒措施、意外伤害和自救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并提供中医外治康复服务和骨密度、眼底筛查及中医体质辨识、中医中药服务。对居家重病、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医生还提供家庭病床、家庭巡诊、长期护理康复服务、居家健康养老服务,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上门健康服务次数每年不少于6次。
“家庭医生的服务项目增多后,我们的压力变大了,也更有动力了。”柳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魏荣说,身为资深家庭医生,她的目标不只是走进居民的家里,还要走进居民的心里。
魏荣曾为一位长期失眠、焦虑的居民提供入户医疗服务。老人用药后睡眠状况仍未改善。魏荣猜想:老人可能有“心病”。看到魏荣对自己如此关心,老人终于敞开心扉把家庭变故向魏荣倾吐。
对老人进行中医药治疗时,魏荣还耐心地开导老人,直至老人解开心结。如今,老人只需偶尔服药辅助睡眠。“很久没有人这样听我说话了。”老人的这句话,魏荣铭记于心:“做家庭医生后,我更深切地领悟到人文关怀的重要。家庭医生不仅要治疗居民的躯体,也要治疗居民的心。”
全科有专攻
配置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的健康服务车;统一家庭医生的出诊服、胸牌、出诊包和平板电脑;配备远程心电图机、远程动态心电记录仪等;与基本医疗系统连通,减轻老年人自付医疗费用负担;为老年人提供移动健康管理服务……去年10月,为了满足不擅长使用智能设备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柳州市开通了“敬老健康服务热线”0772-2029222,并提供电话预约、医疗护理、心理咨询等服务。
目前,柳州市已成立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并试点建立全科、专科、专家“3+3+1”新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张婷婷原来是神经内科医生,成为雅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团队”的一员后,开始钻研呼吸内科的医术,力争成为一名“全科有专攻”的家庭医生。她所在的5人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他们的目标是通过专业的医疗服务不断“涨粉”,为更多的家庭护航。
“我们要依托新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敬老健康服务热线和‘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平台,将老年人与家庭医生紧密连接,实现老年健康服务的精准化,不断完善柳州市的新型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柳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蓝有涛说,做好“老年健康守门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做好了这件事,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会提升,这就是家庭医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