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回顾式讲述者,看影片中内在的温情与超脱的现实

2023-03-30     狗狗聚集地

原标题:通过回顾式讲述者,看影片中内在的温情与超脱的现实

在时空三部曲中,故事的叙述者通过第一视角或者第三视角回顾着,讲述着一切。

或在错综复杂的时空中来回穿行,或沿着记忆的顺次娓娓道来。

作为回顾式的讲述,当事人或叙述者已经早已不再是事情发生时的身份。

他们以更加成熟的视角做回顾时,给这份讲述增添了一丝温情与欣然的韵味,多了一丝接受与释然,以致真致切的态度,唤醒一个个记忆中的故事。

其中内在的温情与超脱的现实随着讲述铺展开来……

温情的成长与记忆——托托

大导演托托在外打拼30多年,如今已成绩非凡,功成名就。少年时期的他,古灵精怪,机智聪慧。

爱上了电影,在追求所爱的同时发生了一些尴尬的趣事,也付出了很多代价。

在少年托托一次次的因为电影受到惩罚与批判时,有亦师亦友的艾费多帮他解围。

电影散场的广场上,妈妈在广场质问他“你把钱花到了哪里?”在这样尴尬的时刻。

机智的艾费多用眨眼示意影院工作人员,一起用善意的谎言告诉托托的妈妈,他丢了的钱失而复得了。

少年的托托曾因热爱电影而闯过大祸:他因为偷偷从放映实力偷的胶片藏了起来,害得着火,甚至差点烧死自己的妹妹。

母亲因此大发雷霆;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个拥有真实氛围的笼罩,用真实细心刻画的小镇上。

在情节的设定上,也存在某些夸张成分,带我们进入到意大利小镇的真实感,兼具浪漫主义风格的夸张意味。

年轻的托托闯入火场营救他的导师艾费多。在众人纷纷出逃时,逆向奔跑,以孩童般的身躯救下了大自己身躯两三倍的艾费多。

在他临走之际,艾费多前来送行,嘱咐他:“不准回来,不准想我们……要热爱你的工作,就像小时候……”

但托托这一走,便是30年。一个意大利小镇的电影放映员,究竟是如何成长为一个知名大导演,这一段经历被省略掉了,我们不得而知。

但其中的各种滋味与体验,却真实而真切地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

事实上,托托的命运在他具有宗教意味的名字中也有所暗示与体现。

影片中,“托托”的全名是萨尔瓦托,由于男孩名字的根部是拉丁语,萨尔瓦托雷的意思是“救世主”。

名字中,具有“厚道,老实,注重安全”的意味。

名字本身就具有“上进,喜欢自由,能够有很大发展,且有个性”这样的寓意。

托纳多雷将《天堂电影院》的主人公导演起名为此,也是及其符合该角色的形象的。

当然,一般取此类名字的人还具有双重性格:

一方面喜欢按部就班地做事。但有时事情需要有做出些改变。

时常固执,不大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在那个封闭的天堂电影院的小镇上,艾费多在当放映员时,几乎过着重复的日子。

在这个岗位呆的时间足够久,也慢慢明白了这份在小镇上当放映员的局限。

因此,他告诉托托,要出去,不要回来。

托纳多雷的《天堂电影院》的导演托托最终成功圆梦了,成为了知名的大导演。

而这种角色在成就取得上的成功,背后都有着无尽的孤独。

就连导演自己本人也曾承认,“我总是有一种紧张、局促和孤独的困惑。”

托纳多雷身上自己身上的精神孤独的特质,倾注到影片中塑造的人物身上。

而且,在托托身上,他加注了非凡的成就,使得他的人生故事从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变成一个功成名就的著名导演。

小镇不大,托托的事迹成为了那个小镇上的“传奇”,家喻户晓。

真情的自我与见证——钢琴师

主人公本来是没有名字的,而剧中的称呼其是“1900”,这是个20世纪开始的年代,一个披着浪漫主义色彩外衣的年代。

“1900”的名字是新世纪与旧世纪交接的隐喻符号:

一方面是预示着新的世纪到来,一方面也意味着旧世纪的结束。

随着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英美等发展工业社会的国家带来大量富裕,追求物质财富成为了许多西方现代人们竞相追求的终极目的。

1900与置身于船上的乘客们体现了截然不同的存在状态。

船上的乘客们向往着美洲大陆,对无限的世界充满期待。

总是有第一个发现美国的人,高呼着“America”,紧接着船上的乘客们都随之欢呼雀跃。

而1900与他们相比,是一个异类。他不期待陆地上无限的、没有尽头的城市,他选择待在有限的船上,伴随着有限的琴键去探索自身的无限。

对于这种无人能理解的“孤独”,他甘之如饴,因为他清楚自己的追寻。

其次,在《海上钢琴师》中,1900拥有的超凡的钢琴天分本身便是一个传奇。

至于1900是如何初次接触到钢琴,又是何时学会弹钢琴,是在经历了什么样的训练而成为了一个轰动整座船上人的钢琴天才。

没有人知道,影片中也只创造与展示了一个他生长的环境。

不屑于去展示这些冗长的情节,正是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之一。

自1900这个钢琴大师登场开始,故事就已经发生在浪漫与想象的层面之上了。

1900的传奇人生在他遵循本心不断的选择中所成就。对他来说,能让他感受到真实“存在”的是他的音乐。

只有在海上,在他的音乐中,他才能获得安全感。

1900曾断然拒绝下船功成名就四处巡演的机会:“我不会让我的音乐离我而去。”

他拒绝取得外在“占有”式的物质财富。他的音乐只能在海上,音乐与他是共存的,音乐对于他来说是最纯真的。

他通过这种“存在”走向了自身生命的完满。他不允许任何世俗“玷污”他的音乐。

他的音乐是与他同在的,是为爱而弹奏的,并不是为了获取任何名利。

在财富与“自我”中他选择“自我”。关于1900是否“存在”,这一具有哲学意味的词汇自影片的开头,小号手麦克斯的讲述中,便开始了探讨。

警察登船,想要把没有户籍,没有真正姓名的人们带下船。

这些没有“身份”的人,在那样的年代,可以称作是对人类社会来说,没有曾经真正存在过的。

这样的搜查经历了22天后,所有的警察都没能在维吉尼亚号上发现这个孩子。

1900对于陆地来说是不存在的。但是他本人作为一个客体,作为一个海上的传奇,却是真实“存在”的。

他以这种传奇的形式真实存在于船上。在这里,维吉尼亚号这艘在地球上航行的浮城,这艘船上听过他演奏的每一位游客,都成了1900生命存在的见证。

一个人一生都待在一艘船上,看起来像极了一种囚禁。

可是,这对于1900来说,这是他所向往与珍视的自由。

他对财富,名利,没有追求,他不愿意下船,不去追逐那些陆地的人都向往的“永恒的夏天”。

他接受四季的变化,又不盲目地期待与追寻。

纯情的偷窥与守候——雷纳多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可以称得上是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中最令人心痛的一部。

影片中,那个曾被看作女神的玛莲娜的悲惨命运让无数人感到动容与惋惜。

她美得不可方物,像个神话,更加对照般地体现出了其他人在人性中的阴暗丑陋。

全片这一切上演的开始,是从一个情窦初开的13岁男孩雷纳多眼中看到的。

那天,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他获得了一辆脚踏车。他踏着这辆脚踏车追逐着女神玛莲娜的身影,渴望着见到她的美貌。

而也在经历了世事沧桑后,骑上那辆自行车,黯然地离开。

影片通过这一视角把整个故事讲述出来,让整部影片带有了一丝纯洁的与温暖,也带有了一丝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的慨叹。

影片真实还原历史中意大利小镇的情景。饰演玛莲娜的演员莫尼卡·贝鲁奇的一颦一簇,将美丽女神这一形象构建得淋漓尽致。

13岁的少年雷纳多在青春期成长中,通过“窥视”玛莲娜,以达到对想象的满足,并实现自己最终的成长。

在影片中玛莲娜蒙难了,惊人美貌的女子还来不及为为国捐躯的丈夫悲伤,为无以为继的生活来源发愁,就不得不开始应付那些对她垂涎已久的,猥琐的男人们的纠缠。

在玛莲娜身上,美丽是一种罪过。女人们嫉妒她,说她的坏话。男人们妄想得到她,却又不敢亲近她。

当她落魄时,人们把她当成公敌,没人愿意给她工作。

最后玛莲娜为了生存堕落。雷纳多在目睹自己内心完美神圣的“阿尼玛”与德国军官妖娆调笑时,内心世界“崩塌”。

父亲则带着他来到,他初试云雨,脑海里幻想出玛莲娜的脸庞。

这是一种思想与身体的和解,玛莲娜成为了雷纳多精神上的启蒙,雷纳多借此机会达到了身体上的与自己的和解。

伴随着对玛莲娜的窥探与观察,雷纳多知道了越来越多关于玛莲娜的谣言的真相,得知了众多的非议,逐渐理解了玛莲娜的苦衷与无助。

经历过世事沧桑,玛莲娜被人折磨,惨遭毒打,曾经出逃这个小镇,而又再回来。

再回来时的她,已经不再青春靓丽,没有了往日的性感风韵,留下的是和普通中年女子相仿的肥胖与赘肉。

眼神里也不再孤傲又闪光,而是多了一丝历经世事的沧桑,与看透世间的平淡。当雷纳多帮助玛莲娜捡起她掉落的橘子时,手不小心触碰到了她。

在那一刻,雷纳多的女神已从神坛走下,他突然意识到,曾经遥不可及的女神,如今依旧照常地生活着。

原来一切都已经过去,往日的风韵会逝去,而记忆与永恒的传奇般的过去,永远留在心里。

他在那一刻,终于得以与世界和解,也与自己和解。

在故事的结尾,雷纳多在他的内心独白中透露,“我真正唯一没有忘记的,是一个从没问过我的人,玛莲娜。”

玛莲娜作为雷纳多的“阿尼玛”,是永远触碰不到的女神,但却一直及挂在心上的女人。

即便能够无限的接近与了解,最终也不可能得偿所愿,只得在心里留下深深浅浅的空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ccb994f18f9ff49444a0eab1c589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