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宁德时代表示24年年中将会推出成本0.4元/Wh以内的电芯,预计服务20万以内的电车市场,这意味着从电芯采购角度来说,电芯成本将会达到4万每100kWh。
当然,这只是电芯采购,PACK之后的成本将会达到5万左右,按照目前二线磷酸铁锂PACK之后的成本来分析,0.4元/Wh的电芯拥有着巨大的价格优势,预计比当下的二线电池包还要便宜大约50%左右。
宁德时代预计电芯成本会更低的重要原因,一个是自身拥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均摊成本上更加优秀,另一个是锂电项目过度开采,产能严重过剩。
长安董事长朱华荣表示,动力电池需求量在2025年前后预计为1000GWh,彼时行业产能将会接近5000GWh,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产能过剩导致原材料价格崩盘,2023年以来碳酸锂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截止到1月19日,碳酸锂价格每吨只有9.8万,相比于此前超过60万每吨的成本价,跌幅超过80%。
碳酸锂价格可以说只有更低,没有最低。
而根据产业相关研报数据,2023年的行业锂供需相对平衡,2024年因为此前开发、投资热过剩的问题,将会出现供给端过剩的问题。
此前的几家产业巨头年产能都在20万吨以上,不仅仅负极材料开采过剩,同时电解液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产业已经从此前的卖方市场早已转向买方市场,宁德时代这种掌控核心生产、技术优势的企业,谈判筹码必然更足一些。
另外,整车企业也的确存在价格虚高的问题。
一方面是,补贴不断下滑,对于企业、用户来说购买压力巨大,100kWh电池包在当下的采购成本依然需要10万左右,电池包依然是整车巨大的组成,另一方面,燃油车价格继续下调,对电动车形成增量阻力。
电动化企业想要真正的发展并且走出去,必须要控制成本,调整价格,而纯电动车作为核心发展路径,电池包的价格调整也就成了必然。
目前整个乘用车市场中,电动化的渗透率已经超过40%(单月),成本更低的电池包也一定会降低EV、PHEV、REEV的产品定价,拥有不限行、不限号且出行成本更低的电动化产品,也一定会对传统燃油车造成冲击。
以燃油车为主的合资巨擘将会受到重创,此前依靠品牌带来的溢价空间将会继续被降价策略挤压,可预见的是,2024年不仅仅电车价格有较大的下调空间,同时燃油车也会有进一步的下调。
合资企业的溢价泡沫将会被戳破,而自主企业端同样不好过,价格战还会引起较大的生存压力,不过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本身,更低的价格选择更优秀的产品会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