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出人头地的人都是运筹帷幄、主动寻找自己想要的环境,要是遍寻不获,他们就自己创造一个……
萧伯纳的这句话,不知成为多少人的座右铭,起初,只是肤浅地认为这是一句激励的话,后来才发现,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怀才不遇的无奈
杜甫《蜀相》
在自由开放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无疑有着深刻的变革思想和开创精神,但这句话放在古代却是万万行不通的。古人所称赞的贤臣,是不管君主如何窝囊、如何无能、如何落魄、如何败家,都要坚定不移地陪在他身边的臣子,这种道德观也将臣子们的灵魂牢牢钉在了“忠君爱国”的道德十字架上。像屈原、孔明,他们不管自己有多么委屈,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好像只有这样,才算尽到臣子的责任。所以,后世一面称颂他们的忠贞,也一面惋惜他们的才华:
到哪儿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呢?只有到城外柏树森森的地方去找,柏森森既庄严肃穆,也静谧凄凉。台阶上碧草深深,充满春的气息,却只有黄鹂停在树上鸣叫。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先生出山,为苍生济世,使得天下三分,作为开国元老、承业先臣,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忠肝义胆,可惜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以致后世英雄每每提起,都替他感到惋惜和悲哀。
杜甫写此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在江山社稷风雨缥缈的年代,杜甫想起了曾经披肝沥胆的诸葛孔明,他当年的功勋已经被历史所磨灭,荒草丛生,柏树森森,如今还有谁会在意丞相的祠堂呢?换句话说,在历史的变迁中,还有几个人记得孔明曾经的功劳呢?
最后两句尤其让人伤感。
宋代爱国将领宗泽因无法杀敌报国,收复失地,临终时不断吟诵这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足见杜甫这首诗,感人之深、影响之远。在这类咏诗中,世人们常常选取符合自己人生理想的古代人物来歌颂,在称颂他们的同时,也委婉地表达着自己的心愿和心声,在感慨他们命运多舛、生不逢时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情怀。所以,后人在吟咏这些篇章的时候,不仅会想起诸葛亮,一样会为杜甫而感叹,会产生双重的悲伤和同情,也会对前后两个时代有清晰的比较和深刻的印证。
李白《王昭君》
然而,委屈的,有岂止诸葛亮一人?唐代还有一位女性,也深为诗人所钦佩、所热衷,她不是杨贵妃,而是昭君。昭君和杨贵妃一样,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是两个人的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杨贵妃从进宫开始就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长盛不衰。而昭君却没有这个命。
汉元帝选妃的时候,一般不会直接召见后宫佳丽,而是让画师给佳丽画像,然后皇帝会根据画像上的模样,评判美丑、作出选择。其她人都向画师行贿,而昭君觉得自己很漂亮就没有向画师行贿,结果被画师画得很丑,于是进宫几年,始终都没机会见到皇上。正赶上有一次匈奴单于来朝参拜,汉元帝为了显示邦交友好,就选了5名宫女赏赐给他。昭君觉得自己进宫几年都没见过皇帝一面,一气之下就主动报名远嫁匈奴,做了个和亲的使者。
按照当时的礼节,在昭君临走之时,要接受汉天子的赐宴,昭君一出场,真是冠绝天下、力压群芳。汉元帝当时就后悔了:这么漂亮的美女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呢?虽然心里舍不得,但是作为一国之君,言出必行。他也只能忍痛割爱,将昭君嫁给单于。而昭君后来郁郁而终,客死匈奴!
后人大多称赞昭君的大义凛然,不但将中原文化传播到了匈奴,也将和平与安定还给了汉朝,但对于昭君本人来说,怀才不遇的岁月,才是心里永远的痛,这是人生的大不幸,也是她主动提出下嫁匈奴的根本原因。
面对昭君的远嫁,李白也不禁发出感叹:长安附近,月光如流水一般倾泻在明妃(昭君)的身上,一步走出这玉门关,从此天涯路远,再也不能回来了。汉代的月亮依然从东海升起,但是明妃西嫁,却永远没有回来的日子。燕支山常年寒冷,只有雪花,美貌的昭君渐渐憔悴在胡地的风沙之中,活着的时候昭君没有钱送给画师,而死了之后,也只能留下一堆青冢,令人叹息!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昭君天生丽质,却没能为天子赏识,就如肝胆相照的志士找不到可以舍身取义的知己。这是种孤独,也是种哀鸣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女人的美貌会被时光埋没,和男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一样,其实都是各自的不幸,于是李白在昭君的身世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他吟咏昭君的痛苦,其实也在折射自己心里的失望。怀才不遇,似乎成了杜甫、李白等唐代诗人的共性。就像宋代所有词人差不多都会陷入谈情说爱一样,唐代诗人几乎都有严重的抑郁症,症状的根源就是——不得志!
但是纵观唐代历史,从唐朝开国到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发展可谓是顺风顺水,杜甫有诗也说“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见杜甫时期唐代依然国运亨通,人们衣食无忧。随着科举考试的大力推广,寒门学子也有了走上仕途的机会,尤其唐朝对文艺的重视程度,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上至皇权,下至百姓,都对唐代诗人尊敬有加,可是就在这样的气氛中,李白、杜甫这些顶级诗人居然还会觉得怀才不遇,实在令人费解,假如非要对此事做出科学界定,也许,只能说诗人们的心灵太过敏感、太过脆弱。
有人说,诗是时代的晴雨表。当盛世的时候,他们居安思危却依然发出一些感慨;乱世的时候,更不用说,他们伤今怀古,期待天下太平。有时候,壮志难酬的渴望,并不是因为真的生逢乱世、怀才不遇,而是他们对自己人生的期待无法实现,故而常常借古讽今,用前人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的不得志。再直白点说,他们是盛世愁,乱世更愁!
李商隐《贾生》
再来看看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说,汉文帝到处求贤,而贾谊的才气无人能及,可惜文帝半夜不眠所问的并非天下苍生的大事,而只是一些乱离怪神的奇谈,所以李商隐感慨贾谊的才华不能施展,也哀叹自己的志向无法实现。可如果翻开历史,我们不能否认,汉文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也比较安定,甚至出现了封建社会辉煌的盛世“文景之治”,可见国家并无忧患,皇帝也并不昏庸。只是在诗人的眼里,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命运,都应该比现在更好才对。也许,正是这份永不满足的苛求,才造就了他们的失落,才让他们在理想与现实间难以平衡,唯一能够获得突破的,便是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
结
昭君是因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垂怜才选择了一条极端道路,而诗人们呢?身处盛世之中依然会像“愤青”般地发出诸多感慨,看似忧国忧民,其实,不过是自己私心的一种发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