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我国已成为全世界痴呆患者最多的国家。因此要提高对于痴呆这一类疾病的认识,及时识别可疑信号,通过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减轻痴呆带来的功能损害。
NO.1
记忆力下降不一定是正常衰老
记忆可分为瞬间、近事和远事3种类型。其中近事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减退较明显,而瞬间和远事记忆的减退较迟缓。正常老人虽有近事记忆减退,但程度较轻,经提醒或过后能够想起来,不会迅速加重,认知检查正常,称为“生理性记忆力减退”,不影响老人的日常生活。然而,在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中,约6%患有痴呆症,这部分老人为病理性记忆力下降,其表现又有哪些不同呢?
痴呆患者的近事记忆力减退程度更严重、更明显。例如,记忆新人名的能力较同龄老人下降,无法记清时间和预约事件,无法识别熟人的相貌,健忘更频繁和持久,重复提问或赘述,更多使用便签和记事本等。
NO.2
六至八成痴呆为阿尔茨海默病
临床上引起痴呆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和额颞叶痴呆等神经变性疾病造成的痴呆,以及血管性痴呆、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等非神经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所有类型痴呆的60%~80%。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痴呆患者约1507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983万。
NO.3
痴呆患者会表现出4种障碍
除记忆力下降外,痴呆患者还可出现更多认知障碍的症状。以阿尔茨海默病这一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为例,患者可出现以下认知域受损的症状:
语言功能障碍表现为找词困难、命名困难、句子及短语重复障碍。
视空间功能障碍表现为定向力障碍、物体识别障碍等。
执行功能障碍表现为无法提前制订计划、对事情的理解和反应失当、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等。
注意力障碍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坐卧不安等。
因此,家中老人如果出现上述症状,需警惕是否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先兆,可前往正规诊疗机构进行识别与诊断。
NO.4
早发现早干预,延缓病情进展
当前确诊阿尔茨海默病主要基于神经影像学和体液检查。由β-淀粉样蛋白聚集形成的神经炎性斑和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是阿尔茨海默病两大特征性神经病理变化。因此在临床上常采用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以及头核磁共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脑脊液和血液检测等来诊断。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进展的当下,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已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氟贝他苯的出现将有助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早诊断及早治疗目标的实现,减轻阿尔茨海默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照料及经济负担。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认知障碍性疾病科主任张巍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