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万科创始人、现任远大科技集团联席董事长王石的新著《我的改变:个人的现代化40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在这本书里,王石尝试分享2008年“拐点论”和“捐款门”的危机之后,发生在他个人生活里的变化:身体的塑造、个性的伸展、智识的提升、社会角色的变化、生死观的变化,等等——他称之为个人价值系统的一次更新,或一个人的现代化。
更新个人价值系统,度过人生至暗时刻
2015年,中国A股市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公司并购与反并购攻防战拉开序幕。这一日后被称为“万宝之争”的股权争夺战,持续多年,也被许多人视为王石人生最艰难的关口。但他本人并不这么看。他说:生意上的事情,再难没有难过1983年;心灵上的冲击,再大没有大过2008年。尤其后者,才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那一年,“拐点论”事件让万科的业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接踵而至的“捐款门”事件更让个人声誉跌到了谷底,仿佛人生的价值系统即将崩溃。这两场风波,对王石的思想观念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他的人生也从那时起,悄然发生了改变。
王石自己的解决之道是:身体的塑造、个性的伸展、智识的提升、社会角色的变化和生死观的改变。这十年,王石获得了一次个人价值系统的更新:他主动到哈佛、剑桥等学校访学,经历了高强度、连轴转的课程学习;60岁重新学习英语,并且努力克服演讲时的不适与恐惧;他发起对西方文明源头的追问,同时也反观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再认识;他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接受大学聘请来讲授企业伦理系列课程;他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响应深圳作为特区对他的新的呼唤。甚至,在锤炼身体上挥洒汗水,63岁时练出了许多年轻人都没有的“人鱼线”。
如何重新认识传统中国?
王石选择现代化之路,一方面,造就了他事业上的成功;另一方面,这种选择也不断地面临着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激烈冲突。“拐点论”和“捐款门”所引发的危机,从某种角度看,正是这种冲突导致的结果。如何重新认识传统中国,重新看待“从传统到现代”,就成为他思考的核心。
王石坦承,年轻时候对中国传统文化持虚无或者批判的态度,内心渴望的,是向西方文明学习。当他年近花甲留学哈佛却发现:“……来哈佛学习,进行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希望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对西方文化不是很了解,对东方文化也不是很了解。我才意识到,我不仅要系统地了解西方文化,还要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知道哪些是应该吸收的,哪些是应该舍弃的,哪些是应该结合的。”他学习和认识东西方文明的心胸,自此被真正打开。
重新定义成功的标准
经过十年的反思,他终于能够立足中国文化背景,在全球文化当中来把握平衡,并更多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80年代末,万科上市的时候,美国记者采访他,问他个人有多少资产。王石回答:“股份改革时,公司的资产4∶6分配,职工股为集体持有,我没有要一股。”美国记者问“为什么”,他当时并没有答上来。事实上,直至今日,很多人还对王石将自己就“降格”为职业经理人的做法不以为然。
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看,王石的做法确实有待商榷,而且很不“现代”。然而王石通过他在哈佛的学习和反思,却得出了超越这些角度之上,自己的理由:“文化不同,是解释不清楚的。但去哈佛之前,我从来不认为我这么做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影响。但今天我才发现,自己早就身在其中。”
对于西方、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十年来,在他这里变得更为丰富。因此,王石在书中,对于成功的定义开始有了另一种标准,就是看一件事对国家的贡献。因为“有国才有家”,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甚至,他希望未来“以天下为己任”的事业,不只限于中国,而是扩展到了整个世界。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urls>"�6�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