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胆英雄》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是电影。
可以看成是起哄剧,甚至是闹剧。
这种闹剧在当下明星流量盛行的时候,其实非常奏效,就好像我们需要看贺岁片,需要有暑期档,然后商家根据大众心理学,组一个戏台班子,搭台唱戏,以此获得票房收入。
至于表演是什么,剧情是什么,人物动机这些都不重要。
反正,《鼠胆英雄》就是一个屌丝追白富美的故事,这种通过意淫以让屌丝获得片刻欢愉的手法在影视作品中屡试不爽。
但这要和甜腻偶像剧区分开来,关键在于,电视剧因为注重流量和更大的观影群体,所以男主角一般都非常帅。
但是电影里要人为的制造戏剧冲突,所以一般选一个丑的来当演男一号也无所谓。
审丑文化的盛行是从黄渤开始的,后来因为他演技实在有说服力,于是我们原谅了他的长相,并开始接受他和林志玲在电影中谈恋爱。
你看,这么丑都能撩到妹,而且还是那么美的妹。在心理层面上大部分观众是嗨到爆的,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既没钱又没有颜值基本上在求偶中就是被判了死刑。
但是《鼠胆英雄》不一样,它就是要单凭一个“勇”字来感动女神。
这里面的女神是佟丽娅。
我们知道,空凭一腔热血就想抱得美人归简直是痴心妄想的,但剧本的设计是这样。
先是让岳云鹏扮演的一个小屌丝去体检的时候发现自己得了绝症,于是开始罗列遗愿清单。
清单的前几十项都是各种吃包子,我不知道为什么编剧要这么写,因为这一点都不好笑。
遗愿清单的最后一项:
向女神告白。
阴差阳错,卷入了上海滩的恩怨仇杀,然后当了英雄,进而在警察和黑帮之间周旋。
传统意义上,我们对于一个类型片有趋于一致的审美,比如早期的周星驰电影,成龙的动作系列,冯小刚的贺岁电影。观众一旦形成普遍的共识,就是达成一个集体的价值观,这种集体价值观会对个人进行重塑。
比如最近爆火的《哪吒之魔童降生》,自来水铺天盖地的口碑狂潮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它可以消除异己。个人意志已经无法撼动集体,因为集体惯性太大,说任何异端的话都会引发口诛笔伐。
达成一致认同,是多么重要的刚需。
在喜剧片的类型上,后来也出现了屡次票房黑马的开心麻花,他们以一贯的思路解剖现实焦虑,获得观众不少认同,但是后来摇摆在三俗和低俗之间,很快观众就弃他们而去了。
比如艾伦主演的《跳舞吧大象》就是消费胖子这个群体来获得一个自我感动,进而美化自己的动机,但是观众不买账。
《鼠胆英雄》就是在美化屌丝。
一个要死的人,当然并不是真的要死,后来发现是医生诊断错误了。他一心寻死,却屡破奇案,这件事本身就很奇葩,但是放在现实生活中又是一味奇嗨的春药,谁喝谁上瘾。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戏剧冲突了,因为冲突的太惨烈,简直可以称为车祸现场。
细节不能推敲,表演如何呢?
岳云鹏是郭德纲的爱徒,也是德云社最具商业价值的相声演员,虽然脸大了点,但这几年凭借超高的人气屡屡在大银幕露脸,堪称霸屏。
也许对于热爱相声的人来说是福音,毕竟一张电影票比一张岳云鹏相声现场的门票要便宜的多,但是对于影迷来说却是灾难。
他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于舞台,这种舞台不是传统的戏剧舞台,要求声台形表,而是相声舞台。
你如果看过岳云鹏的演出视频,一定和我一样纳闷,他为什么这么火?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是岳云鹏的口头禅,他也凭这一句经常逗乐观众,但是电影和观众之间隔着银幕,这种临场机灵也被他拿到了电影中,甚至不止一次。
也许,岳云鹏的粉丝希望看到这些浮夸,做作的表演,但是对于不是他粉丝的观众来说,简直是一场非常意外的调戏。
好的表演课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多么重要。
在电影中,岳云鹏也是各种调戏佟丽娅:
编剧通过“偷看人裙底”“脱裤子上床”“无意间的一个吻”等桥段来满足屌丝意淫的需求。
最后结束还不忘让佟丽娅去吻岳云鹏,油腻的不要不要的。
岳云鹏做了什么感动了佟丽娅,观众不知道,反正精神胜利法通用。
现代电影的传播改变了传播者,营销的卖点成了戏剧的核心。
让岳云鹏亲吻佟丽娅成了电影的促销手段。
可能这就是一些创作者的心理吧,教你如何在电影中追到佟丽娅。虽然手段拙劣,行为崩塌,毫无逻辑,但在现如今表演被重点消费的当下,演员都乐在其中。
不过,观众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在集体中感动自己的。
烂片还是烂片,还是要说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