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全世界家长共同关注的话题。
对中国家长来说,教育是我国每个家庭都在思考和焦虑的重大问题。 对中国学生来讲,高考前在学校的每一天仿佛都是噩梦般的存在。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如果说考虑到中国国情,尽管在应试教育制度被口诛笔伐的今天,仍然是目前为止最适合中国的教育体制。
高考,如今依然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选拔制度。
我们的童年,似乎永远都有写不完的作业,长辈亲戚追问的期末成绩,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这次椒妹要向小伙伴们介绍的这部纪录片,将会带我们放眼全世界。
看看人家的童年,是什么样的。
《他乡的童年》
《他乡的童年》开播后豆瓣评分一直稳定在9.2分,好评挤满了短评区。
周轶君,本纪录片的导演制片策划记者。 看过《铿锵三人行》的朋友应该都熟悉她,并且还是《圆桌派》常驻嘉宾,驻加沙国际记者。
她曾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中东冲突写进书里,引起了更多人对世界和平的思考。
2013年,周轶君晋升为妈妈。
制作《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的起因,源自周轶君和自己孩子的日常。 有一次周轶君正准备出差,出门前孩子黏着自己不撒手。
这个时候孩子的姥姥说了:妈妈不工作怎么有钱给你们买玩具和好吃的? 其实这是一句再正常不过的话,我们小时候黏着父母时也会听到过这样的回答。
但周轶君却因为这一句话而不得其解。 妈妈工作是为了什么?
工作是为了下一代?
为了给下一代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 周轶君开始反思,于是想要探索其他国家的教育现状。
其他国家的爸爸妈妈工作赚钱,是不是都是为了更好地抚养教育下一代。
《他乡的童年》摄制组走访了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和英国五个国家的幼儿园和学校。
说起日本,抛开国仇家恨,日本人的集体感,对细节处处追求到极致的习惯,不服不行。
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日本幼儿园就承担起一丝不苟教育孩子的任务。
每个幼儿园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
藤幼儿园,以独特的原型建筑设计文明日本。 圆形的教室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出入每间教室,没有空间隔离感。
教室内部,到处都是“心机”。 在进房间的位置,会在地上贴满鞋印的图案。 这样每个小朋友一进门,不需要提醒,就知道拖鞋后需要摆放整齐。
门也是精心设计过的。 每间教室的门不能自动关闭。 因为冬天的时候,靠近门的孩子会觉得冷,这就会要求进出的孩子时刻记得把门关紧。 随手关门的习惯,就这样养成了。
可以看出,日本人追求完美,是为了方便他人, 不给别人带麻烦,是日本人潜移默化的一种思想。
这是从设计中体现的教育理念。
在中国的大多数幼儿园里,为了孩子的安全都会设计软的塑胶地面。 可是在藤幼儿园,地面是凹凸不平的真草地。
这些坑坑洼洼的草地会给孩子制造一些麻烦,遇到麻烦后,小孩就开始学着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真实的花花草草还能让孩子感受到自然的神奇。
这种真实接触大自然的理念,体现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 比如有安全网围着,能够随意攀爬的树枝。
会种上原生态的洋葱,让小孩能够认识、观察洋葱的样子和气味。
幼儿园的后院还有饲养的两匹小矮马。 过生日的小孩,可以骑着马走一圈作为生日礼物。 孩子们日常也可以自己种植农作物给小矮马当做饲料。
在大阪的莲花幼儿园,过去的六十年,坚持让小孩四季赤裸锻炼身体。 直到今年四月,迫于舆论压力才放弃这项传统。
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是最有朝气和活力的时期。 这样的晨间活动,有助于孩子燃烧自己的能量,感受清晨生命的苏醒。
课堂上,老师们每时每刻,每个动作和每个表情都要展现元气满满的状态。 无论多累多辛苦,都要精神饱满地配合好孩子们。
当然,基本的规范教育不能缺失。 腹式呼吸训练,类似于中国小孩的静坐。 在日本,小孩需要跪坐。 孩子们整齐划一地排列跪坐于地板上,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讲解。 会根据老师的指导,从丹田发出洪亮的声音。
小孩在这里并没有被当做“小朋友”一样看待。
孩子们被要求深深地吸气,发出“帅气洪亮的声音,而不是“像小孩子那样可爱的声音”。
当孩子们在教室学习时,老师们的教学也不会因为这些孩子年纪尚小而降低教学标准。 即便有些单词内涵宽泛又富有深意,也丝毫不影响孩子们学习、唱诵。
在园长先生看来,孩子们并非一定要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 但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充满节奏感的学习中,抓住“感觉”。
这所幼儿园的园长告诉周轶君:这所幼儿园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同时也在教育家长。
幼儿教育不单单是针对儿童的教育,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一个包含父母、监护人、地区等元素组成的大型社会构造中来思考。
园长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并不是支配关系,在养育的过程中,抱着和孩子平等学习的态度,父母也会获得成长。
园长每周会手写条幅,有一句是:孩子是大人的父母。
这种引导式的教育,时时刻刻在提醒父母和孩子一同学习,会变成更好的大人。
这时最触动椒妹我的地方。
在《他乡的童年》第二集中,周轶君来到号称全世界竞争压力最小,创造性最强的教育强国芬兰,探讨成功与失败的意义。
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竞争无处不在。 低竞争力等于在社会里处于一个随时都会被淘汰的危险位置,难以维持生计。
但在芬兰这个发达国家,竞争的欲望几乎不存在。
芬兰公民拥有超高福利待遇,所以人们对成功的定义也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 芬
兰人重视教育平等。
学生在小学四年级前,没有任何考试,也不会有人用考试成绩来排名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学校老师会为学生们
订制个性化的教室和课程,每个学生在学校里面就是边玩边学。 每天的家庭作业几乎没有。 即使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学生们还有其他可靠的生存选择。
因为他们所接收的教育是“任何工作都是好工作”。
所以在芬兰学生的观念里,不存在“竞争”和“成功”这类字眼。
因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一样好。 没有人是最好的。
芬兰是十分看重教育的国家。 无论从政府政策、师资培养、还是家庭教育,全社会都会给予一种公平平等的氛围。
政府会给每个新生儿家庭免费提供育儿“百宝箱”,并且每年会根据社会需求更新。 全国学校实行免费午餐政策,在食堂排队的时候,校长也要排队,和学生吃相同标准的午餐。
教师队伍里面没有评级,严格遵循五年一次加薪的规定。
这意味着老师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我,没有来自职场的压力,所有教师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
而对于每个学生不擅长的科目,老师们不会认为是学生有问题,而是认为自己教授方式有问题。
在芬兰老师的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家庭教育方面,芬兰非常重视孩子的人权。 家长打骂小孩是绝对不允许的。 哪怕只是弹了一下脑袋,都会被政府约谈3-4次。
看到这里,说真的,椒妹酸了。 周轶君在看到荷兰孩子绘画并不是比谁画的好,比谁有天赋,而是自在舒服地表达自我,甚至情绪激动地掉下眼泪——
我们(中国小孩)总是被说“不行”“不好”“不可能”。
可是在眼前,却发生着截然相反的“你行”“你可以”。 每个人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最原始的快乐。
纪录片足够真实,也足够残酷。 我们似乎从来没有被告知过“你可以不必成为最优秀的,只需要成为你自己”。
但这是芬兰孩子从小到大的共识。
他乡是一个窗口,我们通过这个开向世界的窗户,见识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反思。 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的教育模式可以去尝试。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教育问题归结为经济问题,将高质量的教育归功于社会福利高的缘故,所以就理所当然不去反思。
比较过后,我们看到了更好的教育的可能,同时,我们也知道,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 就像纪录片里所说的——
学校就像是社会的缩影。好的教育制度,好的师资力量,好的家庭教育传承,甚至于社会舆论都很重要。
我们有差距,但未来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