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三国名人司马懿的印象如何?是不是觉得他是一个品性卑劣之人,城府极深而又行事狠毒?但无论我们如何用贬义词语形容他,他都是曹魏的肱股之臣和西晋政权的重要奠基者。
司马懿身上有不少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优点,且这些优点之中的"审势"、"顺势"、"蓄势"和忍,在今天的职场依旧是成功的"秘诀"。
司马懿出自名门,但仕途的起点并不算高。他的第一份工作不过是上计掾,也就是帮助处理州府向上级报告工作的"上计"。在这个职位上,司马懿要面对的利益相关者几乎都是州府的高级官员。
眼前一个个都是官位在自己之上的上司,司马懿自然是装作看不到诸位各谋私利的小心思。他在上计掾的位置上老老实实地"缩"着,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忍者"。
待到被曹操赏识,司马懿把自己审视夺度的本事已运用地炉火纯青。他"忍"的程度,也比早年更甚。曹操希望司马懿为自己效力,为此是多次派人邀请司马懿,最后还动用了强制手段。而司马懿,在推脱无望之后去曹操身边做了个又没地位又没实权的文学掾。且此后二十余年,他都没有大的升迁。
要说司马懿没才干?那曹操也就没必要大费周章地拉拢他。所以司马懿几十年不"出人头地",说到底还是自己主动规避锋芒。不然别说东吴和蜀汉会将自己视作头号敌人,就是曹操身边围绕的一大伙将帅谋士都能先把"出头鸟"司马懿给扑杀掉。
在《三国演义》里,司马懿没少被诸葛亮戏弄、打败,甚至羞辱。在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中,司马懿"掉入"诸葛亮"空城计"的陷阱,然后被笑话是个缩头乌龟。在第一百十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中,司马懿因迟迟不应战而被诸葛亮送女人衣服,暗示司马懿怂得像个女人……可面对这些,司马懿都表现得恍如是个局外人。
司马懿看淡讥笑和嘲讽,看淡身处劣势,甚至失败,是因为他更重视抓紧已有的,谨慎地去博未有的。且他习惯顺势接受失败,并从其中汲取营养。因而对于张飞一类受了点"委屈"就要急吼吼地去"报仇"的,司马懿不仅看不上,也始终不屑去模仿。
司马懿能"忍",也愿意吃亏,但这并不代表他愿意永远都做别人的陪衬。他在曹操手下沉寂了二十来年,最终随着曹操的逝世而开始显露自己的獠牙。
在曹丕继位后,司马懿利用积累的政治资本主导了两件大事:对诸葛亮发动攻击和打压曹爽。前者,从宏观角度来看是有利曹魏一统天下的,所以得到了曹丕支持;从微观角度,这是司马懿在一雪前耻,报复曾给他添堵的蜀汉众人。后者,明面上看是司马懿在信守侍奉曹家的承诺而清君侧,实际上是他在铲除政敌,巩固自己的地位。
且有趣的是,在曹魏太和五年(231)司马懿与诸葛亮在祁山一带的对阵中,司马懿像是突然转了性一样,将自己的手段和缜密的心思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交战之初,手下的张郃建议兵分两路,一路严守后方,一路主动出击。而司马懿的决断是,仅留一小队人马驻守上邦,其余皆由自己亲自指挥,直击诸葛亮大军。司马懿想一举歼灭诸葛亮,可诸葛亮不想啊。于是孔明带着人马直接开溜,奔着司马懿的后方上邦而去。
这一下,司马懿从主动直接变为被动。可他却更加出人意料地决定追击。这是司马懿不懂用兵?还是他不怕诸葛亮埋伏?都不是。因为他早就看清了诸葛亮的谨慎特质,知道诸葛亮既然敢去上邦,那下一步做的就一定是安营扎寨。于是最终,司马懿愣是让诸葛亮把"谨慎"这个优点用成了缺点,让魏军将忙于搭建营寨的的蜀军打得落花流水。
因而可见,司马懿从来都不是什么"狗熊",而是善于隐忍的奸雄。他有不输于曹操、诸葛亮等人的左右天下的实力,却也比任何人都擅长"蓄势"。为曹操效力二十余年,又辅佐曹丕、曹叡和曹芳三位帝王,司马懿用了比任何对手都长的时间去布局,最后才"出人意料"地拿下了最大的胜利。
而成就了他的"审势"、"顺势"、"蓄势"和忍,作为真理也足以再成就其他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