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朕的审美一级棒,照着画画不重样,题诗盖章敲好玩

2019-07-18   手望Sowarm



望先生按

今天讲的是乾隆爷的故事,这几年他似乎以“土味审美”及“盖章狂魔”在网上出了名。其实我自己也有两枚印章,一枚是中学时一位老师刻了送予我的姓名印,另一枚则是自己请人做的藏书章。每每写了点什么东西,或者新买了一批书籍,总要郑重其事地签下名字日期,再盖好印章。这似乎就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个专属印记,从而获得了难以用文字表达的一种快乐。或许喜欢书画的人本质上,都是盖章狂魔吧。


……

一枚高4.2厘米的清乾隆“乾隆御笔之宝”方玺曾在巴黎德鲁奥拍卖行上拍卖,在长达15分钟的激烈竞价后,最终由一位中国买家豪掷2100万欧元,折合约1.5亿人民币获得。


清乾隆“乾隆御笔之宝”方玺


这枚原属于乾隆的皇家玉玺以棕红色寿山石制成,上部有九龙戏珠、腾云驾雾的精美雕刻,底部刻有“乾隆御笔之宝”六字篆书。

迄2016年为止,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乾隆印玺出现了20枚左右,每每拍卖都能拍出千百万甚至上亿的成交纪录

说到玩印章,若乾隆自认第二,也没人敢认第一。清朝十二位皇帝中,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以乾隆的御玺为最。


……


乾隆帝本名叫做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可以说,乾隆帝是历代最幸福的一位皇帝了。

《心写治平》中的乾隆画像


乾隆帝幼时聪明,学习能力强。据史料记载,清代皇子虚岁满六岁便要开始读书,从早上5点学习到下午3点,一年只能休息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这么五天。当时父亲雍正帝忙着争夺储君的斗争,因而乾隆帝推迟至九岁才读书,比其他皇子多了三年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乾隆帝入学后,在父亲雍正帝的精心栽培下,习得满文汉文,并且文武双全。他不用经历改朝换代的腥风血雨,凭借爷爷康熙帝和父亲雍正帝的喜爱就被钦点为接班人。康熙雍正早已打下了大清盛世,也没多少烂摊子需要操心。他继位的时候25岁,正是可以独立施展抱负的年纪。

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


继位后,乾隆帝也有不少统治成绩,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拥有优越生活背景和大量收藏的关系,乾隆帝总给人一种很清闲的感觉。

他命人编纂了《石渠宝笈》,著录了清内府所藏自古至清代的列朝帝王和名家的书画作品。只要发现书画作品的名字出现在《石渠宝笈》的名录上,或者从书画作品中发现了“石渠宝笈”的印章,那么作品的身价就会翻个几番。

《石渠宝笈》


面对珍贵的藏品,收藏爱好者一般都尽量保存古作的原汁原味,偶有盖上一两个收藏印以示珍重,而乾隆帝作为一个“印章狂魔”,对收藏的处理非同一般,基本上能入他眼的作品都会“惨遭毒手”。

当他看到喜欢的书画作品,估计第一反应不是直接盖印章“点赞”,而是先在作品上题字。

“这幅画挺好看,但总觉得缺了什么。”乾隆闭眼一想,诗意大发,操起毛笔就给作品留下了“观后感”。一段文字不足以直抒胸臆的话,那再来一段,加多几首诗又何妨。

据统计,无时无刻忍不住要提笔抒怀的乾隆帝,一生中足足写了4万多首诗,一个人完全顶得上全唐诗的数量。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这里不得不提乾隆帝最爱的《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了。据说他每次出去游山玩水,都要带着这幅画。他在这幅作品中题跋的次数是最多的,画卷的空白处几乎都被填满,连画中湖水、山石的留白都不放过。

好在被乾隆帝“糟蹋”的《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其实是明末画家临摹的赝品。当时,赝品先被送进了宫中,而真迹来晚了一步。

要乾隆帝低头承认自己看走眼了是不可能的事,乾隆帝只好数落真迹作品的种种不是,好挽回点面子。于是,被乾隆帝嫌弃的《富春山居图》真迹,得以完好地保留。

元代黄公望作品《富春山居图》


执笔题字只是乾隆帝完成鉴赏的一半,最有成就感的莫过于盖章了。乾隆帝一生中共制有1800多枚印玺,如今有1000多枚印玺被博物馆珍藏,其余700多枚流失在外或者遗失。

在1800多枚印玺中,乾隆经常使用的就有500多枚。盖章之前,乾隆帝肯定得纠结一番:“今天朕要宠幸哪些章子呢?”就像现在的女生挑选口红那样:“今天哪个色号最适合我呢?”

乾隆印迹


乾隆帝盖印章的方式也颇为简单粗暴,大量作品遭到了“爱新觉罗·牛皮癣”的攻击。乾隆十分喜欢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的作品自然“深受其害”。

例如《姨母帖》,一个大大的“乾隆御鉴之宝”当头封印了王羲之写的近十个字;《兰亭序》也被盖满了印章,特别是盖在文字中间的,基本都是乾隆帝干的好事。

王羲之作品《姨母帖》(局部)


在作品主体上盖章,就好像自己的个人证件照被骑缝钢印直接戳在了脸上。这种行为让人发指,但乾隆帝仿佛在说:“不错不错,朕很欣赏,给个五星好评!”

对比一下宋徽宗,人家就算画卷没有空白的地方,他也会让人接半寸宽的白纸再题跋钤印。而乾隆帝管他三七二十一呢,直接把印章往作品的主体上盖就完事儿,而且有些印痕又大又红,直接影响了原作的感观。

王羲之作品《兰亭序》(神龙本)


这时,乾隆帝可能就来气了:“谁说我不会接驳纸张,再说……再说我就把它扩充成长卷!”

于是乾隆帝就搞了个“三希堂”的房间,里面专门收藏着他最喜欢的书法作品: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幅长卷,其实只有20%不到的地方是书法家的真迹,其他都是乾隆帝“为爱发电”的痕迹。

乾隆帝最喜爱的“三希”:《中秋帖》《快雪时晴帖》《伯远帖》(红框内为书法原作)


提小字、盖章章还不够,乾隆帝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还要在《快雪时晴帖》上写了个大大的“神”字。

乾隆帝不仅在书画藏品上“乱涂乱画”,他连碗碟也不放过。像这只北宋汝窖的青瓷盘,底部就被乾隆帝命人刻上了他的即兴之作。

刻有乾隆诗文的北宋汝窑青瓷盘


乾隆帝不喜欢留白,非得把作品填满不可,从这点上就表达了他对作品的强烈喜欢和个人的强烈占有欲。

看乾隆帝题字和玩印章的样子,我真想告诉他:“亲,您还差一份贴纸,就可以开启国风手帐的大坑了呢。”

国风手帐


乾隆的审美也是非常的独特,从他临摹画作上可以看出些端倪。

他临摹过李迪的《鸡雏待饲图》——动作一样,可是物种却变了。


宋·李迪作品《鸡雏待饲图》与乾隆临摹作品


他也临摹过赵孟頫的《汀草文鸳图》——别小看这只秃顶的胖鸳鸯,它价值1200万,价值高到比发际线还高。

乾隆临摹赵孟頫的《汀草文鸳图》


可能对于乾隆帝来说临摹禽鸟是个“黑洞”吧,他决定画小鹿——《多禄图》。

这幅《多禄图》是乾隆帝母亲祝贺八十寿辰所创作的。“鹿”谐音“禄”,意为福运安康。乾隆帝的孝顺看出来了,可我居然一时分辨不清,这两只小鹿是在打架还是在跳交际舞呢,总之看上去有点“萌萌哒”。

乾隆作品《多禄图》(局部)


别看乾隆帝画工不怎么,他对陶瓷可是别有一番见解。

比起雍正期间“极简主义”的纯色瓷器,乾隆帝更钟爱色彩艳丽的珐琅瓷器。

瓷器藏品风格对比:左侧为雍正时期,右侧为乾隆时期


从乾隆朝廷收藏和制作的瓷器、漆器、玻璃器等工艺珍品的颜色来看,亮红、明黄、宝蓝、官绿等明亮的颜色相对较多,可见乾隆帝对鲜艳亮色有所偏好。

从花纹上看,有大量而密集的花鸟山水的图案并以缠枝花纹和描金作间隔装饰,极力营造一种富贵堂皇的气息。

无奈乾隆帝沉迷花里胡哨的“农家乐”,雍正帝老父亲大概会“恨铁不成钢”吧。

……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清代一度进入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清宫院画以及工艺品的制作收藏也达到了的顶峰。

乾隆时期的瓷器收藏,花纹丰富、色彩艳丽


虽然乾隆帝个人钟爱诗书文化,但在位时期曾大兴文字狱并且大规模销毁书籍。

据统计,乾隆时期文字狱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持续了四十多年。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而销毁的书籍,大多是记录了异于清朝文化的、记录了乾隆帝个人不喜欢人或者是由乾隆不喜欢的人撰写的书籍。

清朝官员审理文字狱案件的情景


乾隆帝喜欢西洋玩意儿,像钟表、望远镜、西服这些洋货,乾隆帝也是来者不拒,但他强烈的占有欲却不允许外国人到华经商让西洋玩意遍地开花。

在“天朝物产丰盈,应有尽有”的基础上,乾隆帝加强了中国领土完整及关税自主意识,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后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导致中国进入了受侵略的屈辱史,这一点乾隆帝还是难辞其咎。

再者,乾隆帝中晚年时期好大喜功,大兴土木,整个清朝廷弥漫着奢靡腐败的气息,整个清王朝由盛转衰。这位25岁登基、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最终以89岁高龄寿终正寝,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享年最高的皇帝。


参考文献:

吴捷.乾隆的审美[J].幸福:悦读,2017(2):68-68.

潘旭澜.乾隆的背面[J].各界,2009(9):73-73.

郑渝川.历史辜负了乾隆,还是乾隆辜负了历史?[J].国学,2015:49.

杨丹霞.关于石渠宝笈著录[J].收藏家,2001(12):18-23.

文晓阳.乾隆田黄三联玺 清皇室传家宝[J].中国拍卖,2018,147(09):62-65.

以及综合网络资料整理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