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牛师”队伍再次壮大!
此前,深圳中学2019拟聘教师名单在网上引发热议,这份名单共有35名教师拟被聘用,35名新聘教师竟然均为硕士以上学历,且清一色国内外一流院校。其中有13名老师毕业于北大,7名毕业于清华;还有5名老师在世界顶尖名校,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这些老师中7人为硕士生、8人为博士生(3人为博士后)。
这份“豪华版”的新聘教师名单一经公布,立即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网友们纷纷发出“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了?原来是去深圳教书了”“本科毕业的我,看完瑟瑟发抖”之类的调侃。同时,“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的话题,再度引发争论和热议。
9月11日,深圳中学官网发布《深圳中学赴外公招2019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拟聘人员名单公示》,名单中是清一色的硕博毕业生,就连体育老师也是研究生学历,看的人瑟瑟发抖!
对于深圳中学名师汇聚,有人表示支持,也有人发表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集中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办大事,但过于集中往往不一定是好事。
据了解,深圳中学引进“豪华版”教师已不是新鲜事。该校校长朱华伟就是一位拥有博士头衔的校长,而且目前深圳中学共有教师400余人,其中硕士200多人、博士30人。教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竞赛金牌教练、名教师等40余人。近几年从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海内外名校引进了百余位优秀毕业生。可见,在深圳中学里,清北硕博任中学教师已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了,根本就不稀奇了。
可面对“清北硕博任中学教师”这一“奇象”,不少人觉得这是“大材小用”,“屈才了”,是一种“人才浪费”。果真如此吗?诚如深圳中学朱华伟校长所言,一流的高中就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越优秀的学生,就越需要优秀的老师引领。因此,笔者认为,“清北硕博任中学教师”,其实也是“大材大用”、“人尽其才”,而绝非是“大材小用”、“人才浪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关乎一个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工程,也是需要一个国家和社会始终关注、持续投入的事业。因此,笔者以为,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离不开“大师”、“名师”,而高学历人才勇于承担基础教育,勇于放下“高学历”的光环,到中学,乃至到小学担任普通教师,这既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情怀的表现,更是把教育当作一种责任和担当的体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兴校之道,始于人才。”随着社会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高学历人才助力基础教育,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城市,顶尖名校的硕士博士当中小学老师,更是“寻常事”。因此,越来越多高学历的人选择来当老师,把自己所学所得教给祖国的下一代,这显然也是“大材大用”,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来说都是一大幸事。
若单从提高学生分数的角度来看,一般的本科生或许就可胜任中学老师。事实上,某些以应试闻名的超级中学,对师资的要求就非常“现实”:教师不需要有多高的学历,关键在于无条件服从学校的统筹安排,兢兢业业做好“应试流水线”上操作员就可以了。
但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站在提升学生素养的高度审视,不难发现,高层次人才加盟教师队伍,能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分数。而基础教育也需要“大材大用”,不能总因为“基础”就觉得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就必定会“大材小用”。
虽然高学历不一定代表高素质,也不代表一定能成为好老师,但从普遍规律来看,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无疑是好事。很多名校毕业生往往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接触前沿的科技成果,并且携带着难以复制的资源、平台。例如,深圳中学2018年引进的清华大学博士刘莹,是颜宁教授的学生,在学术上也颇有造诣。
事实上,高水平毕业生若以其自身的广博见识,打开学生的视野和格局,让学生真正地去接触现实、认识技术,感受科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力量,也是好事。诚如深圳中学朱华伟校长所言:最优秀的人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真正的“大材”才能培养出“大材”。
随着社会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高学历人才助力基础教育,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城市,顶尖名校的硕士博士当中小学老师,更是“寻常事”。
如果以衡中为代表的“高考工厂”是多少有些“迫于现实”的无奈为之,那在北上广深浙等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利用这些“大材”去大胆创新,去探索更多元、更有益的培养方式,建立起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信心,而不是倒退到“加工厂”模式,本也是正确的方向。
而对于清北等名校毕业生而言,既然带着光环而来,奔着为中国未来教育探路的目标而去,给当下的基础教育带去更新鲜、更具活力的因子,在教书育人中实现人生价值,也不失意义。
也应看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差距还比较明显,当下对名校毕业生有吸引力的,主要是些大城市的知名中学。
从整体上讲,名校毕业生进这些中学,会带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师资水平的抬升;但横向比较,这确实可能会加剧教育不均衡,使得“衡中模式”与“名校模式”走向两个极端。如何在师资差距客观存在乃至有扩大趋势下,做好教育公平,吸引优质师资向教育“洼地”倾斜,也值得思量。
饶是如此,也没必要否认名校毕业生加入基础教育中来的价值。只要“大材”有“大用”,基础教育水准得到整体提升,就值得期许。
因此,大可不必对“清北硕博当中学教师”大惊小怪,因为这既符合正确的教育观,也符合正确的人才观。
总之,一句话,“清北硕博当中学教师”不是“大材小用”。
对此,您怎么看?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中国青年网,新京报 编辑:孔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