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医改创出“运城模式”

2019-12-20   运城新闻网

两端医联体,中间医共体,夯实县域根基,推进分级诊疗; 全国各地先后有255批次4000余人次来运考察学习——

县域医改创出“运城模式”

运城日报记者 裴旭薇

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党和政府的难题。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的重大决策,探索形成“两端医联体,中间医共体”的县域综合医改“运城模式”,初步取得了“一体化、集团化、信息化、均等化、便民化”的改革新成效。

2018年,全国和全省县域综合医改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后,先后接待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医改考察学习团255批次4000余人次。今年5月25日,市委书记刘志宏荣获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闻人物,10月16日第二期全国县域综合医改培训班又在我市成功举办,运城医改的对外影响力和行业吸引力得到进一步扩大。

管办分离,县乡医疗机构成“一家人

2018年10月19日,全省县域综合医改现场会在我市召开。(资料图)

在县域综合医改工作中,我市坚持高位推动,将一体化改革作为市委十大重点改革项目之一。

各县(市、区)成立以政府“一把手”为组长的市县两级医院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履行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同时,以各县(市、区)人民医院为龙头,整合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财、物,组建县域内唯一法人的医疗集团,构建县乡医共体,真正实现集团内部行政、人员、财务、业务、绩效、药械的“六统一”管理,使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人”。医疗集团作为一个紧密的医共体,可以实现人才在集团内部的自由流动,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市委书记刘志宏强调,县域综合医改事关人民健康福祉,一定要抓住龙头,整合资源,强化基层,一定要走在全省前列。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医改的工作格局,以“患者满意、职工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全面推广“两端医联体,中间医共体”模式,坚持“管办分开、县乡一体、以乡带村、城乡联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建设“健康运城”提供坚实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实践证明,对基层群众来说,成立医疗集团最大的好处是,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可以享受到县级医院的诊疗服务,而各项医疗费用只需执行乡镇医院的收费标准。乡镇卫生院的患者所做的各项检查将通过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实时传送到县医院,由县医院医生开出检查报告和治疗方案,再传送回乡镇卫生院,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县级医院还会定期组建专家团队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查房,开展业务培训等,实现县乡医疗服务同质化。

目前,我市13个县(市、区)全部将中医院、妇幼院、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县级医疗集团统一管理,主要负责人在医疗集团兼任职务,业务工作实行双重管理,坚持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绩效考核。通过“一兼两管三统一”,突出预防为主、医防协同,促进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向上拓展,推进医联体建设“强龙头”

县级医疗集团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抓住县级人民医院这个“龙头”。对此,我市在医疗集团的基础上,向上拓展积极对接市级医院,构建市县医联体,全面提升医疗集团龙头医院的诊疗水平。

我市制订出台了《运城市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组建运城市中心医院和运城市第一医院两个网格化城市医疗联合体,共签约下级医疗机构49所,包括10所市直医院、13个县(市、区)医疗集团、4所厂矿医院和12所民营医院,并相互签订精准协议,使我市医联体真正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和发展的共同体。今年,我市还相继成立了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精神卫生、急救、内分泌、结核病等6个专科联盟,各联盟牵头单位充分发挥在全市诊疗服务体系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进示范效应,推进专业诊疗水平向纵深发展。

同时,各医疗集团还通过“1+X”模式,选择若干县外专科三级医院组成多种形式的专科联盟,通过专家坐诊、远程会诊、业务指导等方式提升服务能力——

盐湖区人民医院在今年6月底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建立向上紧密型医联体,成立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盐湖区分院,借助山医大一院管理技术等综合资源优势,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现“区医院龙头强起来”的目标。

稷山县通过医联体建设,与北京协和医院、省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等省内外28家医院开展了医疗联合或组成学科联盟,弥补了业务短板,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

河津市人民医院由省人民医院全面托管,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将省院的先进管理经验“移植”到河津。省院采取“团队对团队”“科室对科室”的方式,先后派遣专家117批2502人次,对河津市人民医院管理、临床、医技等科室进行传帮带教,带动了该院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以乡带村,村医当好健康“守门人”

为了筑牢村级网底,我市将县乡一体化改革工作链条向下延伸到村一级,以乡带村,创造性地将全市3558个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县乡一体化改革范畴,成为我市推动县域综合医改的一大亮点。

纳入一体化改革后,村医由县医疗集团统一管理,对村卫生室功能重新定位,提高村医待遇,规范从医行为,促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地见效,真正让村医成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同时,集团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完成情况,每月为村医发放绩效工资,为村医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医疗责任险、意外伤害险等,解决了村医的后顾之忧,极大地调动了村医的工作积极性。村医们纷纷感慨:“这真是从赤脚医生到穿上了皮鞋。”

今年50岁的杨文波是盐湖区龙居镇西张耿村的村医,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32年。他告诉记者,几十年来,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有归属感和荣誉感。“待遇提高了,村医更有地位了,我们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劲头也更足了。”杨文波说,县级医疗集团会定期组织村医进行培训和学习,这对村医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我市按照“1+1+X”的模式,即每一名村医背后都有一名乡级全科医生和若干名县级医院专科医生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如此阵容的服务团队,保证了每一名签约的村民都可以享受到三级卫生健康服务,也大大提高了群众的信任度。目前,重点人群签约121万余人,签约率达80.72%。其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了应签尽签。

在两端医联体,中间医共体的模式和信息化的支撑下,全市各县(市、区)医疗集团都建立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设立了双向转诊办公室,制定转诊制度和流程,为推动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继盐湖、万荣、新绛3个全省一体化改革示范县之后,省医改领导小组在全省取消4个示范县的情况下,新增加我市河津市、稷山县作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示范县,使我市示范县数量达到5个,医改工作继续保持全国、全省第一方阵。市委副书记、市长朱鹏表示,我市将持续深化县域综合医改工作,进一步落实“一体化、集团化、信息化、均等化、便民化”的改革目标,把运城打造成全国市域综合医改先进示范区。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医改永远在路上。我市县域综合医改必将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使改革的红利和效能充分体现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使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