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国网小记者
作者 · 皇甫军伟
朗读者 · 中国网小记者乔欣乐
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表达往往都是无声的,而且对周围的人是没有期待和要求的。这样的人很容易活在自己的喜悦中,默默地积累自己的厚重,无求而无不求。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家长要懂得顺着孩子。
这句话的本意是家长要能够顺着孩子的心走,懂得化解孩子的心绪,疏解孩子的压力。而不是行为上的顺从甚至是放纵,不是行为层面的听之任之。
家长默然不动,这种状态不是顺着孩子,而是惯着孩子,是家长被动的自我逃避。顺着孩子的心走,不要求孩子外在的行为,是给家长自己留出时间改变自己的行为。孩子的心不顺,家长往往活成了孩子内心的障碍而不自知;家长止于对孩子的要求,反过来要求自己,最起码不能成为孩子的障碍,让孩子从原来的状态里走出来。
家长最基本的要做到先给孩子让个道,是你堵住了孩子走出自己的门。
对别人的无求,反过来是对自己最大的要求,要求自己顺着孩子的心理需要随形就势,是按照孩子的心态需求活出自己而又不失去自己的坚守,而不是依据自己的心理需要,要求孩子的改变而成全自己。所以顺着孩子意味着不能顺着自己,对孩子内心的顺,意味着对自己内心的变;对自己内心的变革是不易的,甚至是艰难的,难在不被他人理解,难在他人不知不觉,难在不求他人理解。这些难,只有心在高处的人可以完成,因为这份内在的努力可以让立在高处的心感到喜悦。这些难也正是一个人真正的德行和修养。
改变不难,难在默然无声。家长的这种状态同样也会激发起孩子的默然无声的发力。这股暗劲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而且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以及对自己学习环境的要求也会慢慢降低。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要求是不同的,要求少的人,就容易喜悦和真诚;要求多的人,往往焦虑和恐惧。要求和期待越多,失望和不满越强烈,心里的坎就会越多越深,孩子的心理状态基本上都是自己掉进自己内心的沟坎里不能自拔。给孩子内心挖沟挖坎的那双无形的手就是父母对这个世界的表达。
越是对别人要求多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对学校老师的要求也是苛刻,孩子与别人相处的能力也很低;父母不顾及他人及环境,孩子也会受到他人与环境的伤害,这里面有一份深沉的因果。
越是涵德厚重的行为和话语,越是显得轻柔甚至润心无声,越是发自良知的真诚,越是对这个世界无求。人在此境,内心一定是阳光灿烂。和一个神采奕奕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每个人活成他人心里的一缕阳光,默然无求,温暖通透。
《归位:化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编者著:皇甫军伟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11月
-作者-
著名教育专家,现任中国关工委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内涵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副组长,同时也是全国知名教育空间——大德正堂的灵魂人物。出版有《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家·长——如何引领还子内心成长》等著作。
-朗读者-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向阳小学
中国网小记者 | 乔欣乐
座右铭: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中国网小记者| 来源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