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群英纷纷登场,从李靖杜如晦到房玄龄,竟然都师出同一个人?

2019-12-08     霂霖清看世界

前文提要:在大隋王朝最后的日子里,各路豪杰纷纷忙于反叛大业,未来的唐高祖李渊也不例外。据旧唐书记载,此时的李靖准备向隋炀帝告发李渊,却因到江都的道路断绝而辗转流落到长安。从今天已有的史料推测,李靖极可能确实是一路跑到了长安并向老上级卫文升汇报了真实情况,无论怎样,四十七岁的马邑郡丞李靖总算结束了他在河东的生活。


在马邑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日后的征途,却是关键的历练。在四十六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出现在大隋最北方的战场上。他的治下,是他的兄长和舅舅曾经的滑铁卢——当然那时候还没有拿破仑,也就没有滑铁卢。也是北魏曾经的故都平城,还有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的白登山;而他的身边,是身为顶头上司的王仁恭和上司的顶头上司李渊,当然还有得力部属刘武周和李渊家的二公子——那个名为李世民的少年男子——前面说过的那个传说中出生的时候恰好有两条小蛇从门外爬过的婴儿——十六岁的时候献计解雁门之围的少年。总之,都是要在今后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笔的人物。


图/网络。


奇怪的是,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率军征战的经历。


虽然以前还在朝廷任职的时候,李靖担任过国防部军事交通运输部的副部长——但是那基本算个文职,实际上并不需要领兵的履历——当然对于一个成熟的用兵家来说,这个职位的经历应该对于加深其对军事后勤的重要性的认识和提升其后勤运作熟练度都很有好处的——特别是当我们发现,李靖的身边并没有如伊谢尔伦要塞的杨威利元帅那样身后有一个阿历克斯.卡介伦中将的时候。所以这一次以郡丞的身份来到北方的边境,虽然并非千万军骑的最高统帅,但是身临隋突对峙的最前线,能够随时近距离地观察最强的突厥劲旅,对于其军事理论的实践应该是一次很有益的检验吧。如果说青少年时候和舅舅谈论的孙吴之术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的话,那么现在终于等来了实战的机会——不过这个机会也实在等的是太长久了一点:舅舅在世的时候,刚刚平定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自西晋以来将近三百年的大分裂,其威名布于天下。那时候的李靖不过是二十来岁,在长安朝廷做个小官僚。上柱国舅舅就对小官僚外甥说,你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和我谈论兵法的人了。——而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五年?或者二十六年?李靖终于出现在战场之上,却已经是四十六岁的半拉老头。造化弄人,莫非逝去的上柱国的预言将不会成真?


图/网络。


回顾李靖在河东的生活,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差点漏掉了。一个在中国学术史上一度非常有名的人物,曾经有一段时间和孔、孟、朱、程、荀、杨、老、庄齐名的人物——文中子王通。王通这个人,钱文忠先生在百家讲坛讲三字经的时候有一集介绍过他。具体的我就不多说了。总之这个人据说是非常的牛B,号称是儒学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宗师、宋代理学兴起的先驱。而他的生命却相对的短暂,只活了三十八岁。众所周知,我国近代在五四前后出过一批天才少年,其中佼佼者如梁漱溟,二十岁以前就名满天下,二十四岁起担任北京大学的哲学教授,而文中子王通,就像隋代的超级加强版梁漱溟。王通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完成了《王氏六经》——也就是《续六经》,号称是继承儒教的四书五经教义的,据说当时就已经名贯天下,号称“河汾门下”弟子千人。梁漱溟当北大老师的时候,他的弟子还都是不怎么出名的,那王通可就不一样了,王通的河汾门下,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学者大儒,据宋人阮逸所注(或者应该是“著”?^_^)的《文中子说》记载:薛收、温彦博、杜淹、杜如晦、陈叔达、房玄龄、魏征、王珪、李靖等人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咋看上去王通的河汾门下倒似乎真是唐代的宰相制造工坊了。


不过事实真的如此么?


《文中子说》一书虽然号称是王通弟子薛收等人所记录的王通语录,不过既然扯上了阮逸这个家伙,那真实性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阮逸是北宋时代的进士,不过似乎以善于模仿前人写伪书而出名。有一次,阮逸草写了一部伪书之后拿给苏轼的老爸苏洵看,恰好被苏轼撞到,年轻气盛的苏轼管不住大嘴巴就把这事给捅了出去——这本书关系到本传的传主,这事我们后面还将具体讲到。先卖个关子。有宋代第一才子的话作证,我们今后凡是碰上和阮逸沾边的文字都应该留个心眼。


其实,除去薛收、温彦博、杜淹这三人跟王通大概真有些交情外,其余的如杜如晦、陈叔达、房玄龄、魏征、王珪、李靖这些所谓的弟子,应该多是附会的。


图/网络。


不过这事倒给我提了一个醒,不如回顾一下大业年间这些人的活动,或许其中能找出一些联系吧。


薛收是隋末河东很有名的才子,也是实实在在的明确的王通的弟子,还是李世民的很好的朋友。薛收出身的河东薛氏是当地有名的豪强之家,据说南北朝的时候河东两座很有名的坞堡薛强壁和柏壁就是薛家的杰作。因为据说后来薛收病死的时候,李世民在他的床前,两个人所说的话相当的暧昧,所以就有人据此八卦李二是双性恋。其实李二是不是双性恋并无关本书的主旨,因此我们还是不跑题了。不过世界历史上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之中,双性恋的比例还真是很高,远的如古希腊古罗马的那一大票就不说了,就说中国的最著名的帝王之一的汉武帝刘彻就是不折不扣的双性恋。所以有些脑残据此就无聊地咒骂什么因为李世民搞双性恋所以不是汉人实在是脑残的可以了。


而温彦博的家族也算是太原一带的地方豪强。温家在太原河东的政治家族排名榜大概可以排到前十位以内。薛家叔侄三人号称“薛氏三凤”,而温家也有并称为“温氏三雄”的三兄弟。并且温彦博的老爸和薛收的老爸就有很深的交情。同为河东太原出身的还有王珪,王珪的爷爷是南朝梁的名将王僧辩,自称也是太原人的,不过有据说他们家其实和五姓之一的“太原王氏”并不相干——而是鲜卑人的后代。王氏的族谱上有一个排名,从那上面看,据说王珪的辈分比王通还要高两辈。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王珪再去做王通的学生就很难说得通。隋文帝死后,王珪的一个叔叔由于追随汉王杨谅反对杨广而被杀,王珪本人也遭到隋廷的株连通缉,躲在终南山中十几年不敢出来——终南山北麓距离长安才几十公里,王珪其实就躲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真可谓是大隐隐于市了。不过也许是朝中有人做他的保护伞,为他通风报信的——后来李渊打到长安,老臣李纲第一个就推举王珪出来做官,考虑到李纲在隋朝的时候和薛道衡以及温彦博的爸爸他们都是混得很熟的朋友,足以使我们相信,这些人之间的关系的建立,是几个大士族之间若干代经营的关系网络的集合。


图/网络。


剩下来要看看的是杜淹和杜如晦叔侄俩。以前我们讲韦孝宽的时候提过一个词叫“城南韦杜”,这是京兆郡的两大豪门。韦家已经说过了,而这杜淹和杜如晦叔侄俩就是出自另一家族——杜家。韦杜两家是世交,杜淹就和韦孝宽的儿子韦福嗣私人关系很好。由于两家是京兆的门阀世家,因此想必当年隋文帝的时代,和同在京城为官的李纲以及河东太原的薛温等家族长辈都有不不浅的交情。——值得注意的是,李靖的家族也是京兆郡排的上号的名族,既然其爷爷有资格担任雍州大中正的职务,那么其家族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就不可小觑。虽然到隋末的时候,李靖混的也不怎么样,但是长年往来于河北河东的几个郡县为官,跟这些地方上的头面人物免不了就有不少的接触。这衍生出去又是一张关系网。当然,其实早年的时候,杜如晦和杜淹之间未必有什么很强的联系,并且后来杜如晦和杜淹的关系好像也不怎么好。


陈叔达。陈叔达是南朝陈的皇族遗民,陈宣帝的第十四个皇子,陈叔宝的弟弟。身为亡国之臣的他,在大业后期担任的是绛郡通守,绛郡与河东郡相邻,相距不过百十公里。其实,大业初的时候,陈叔达是在朝廷中担任内史舍人,内史省就是以前的中书省——因此内史舍人大致相当现代的司局级干部,虽然后来外放为郡通守行政级别上并没有什么降低,不过实际的政治前途却是大不一样——在内史舍人的位置上,前进一步就可以做内史侍郎,再进一步就是内史令了,可以说距离宰相之位只有咫尺之遥——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后来唐太宗时候的宰相岑文本,就是沿着这条路子,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由中书省的编外职工而中书舍人中书侍郎直至做到中书令。——而陈叔达任职的绛郡,虽然不是偏僻之地,不过外放之后,就基本上与宰相之位绝缘了。从这一点上看陈叔达的经历和李靖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房玄龄。房玄龄也是出身山东名族——清河房氏。这是有资格与崔、赵、李等山东名族通婚的世家大族。


图/网络。


魏征。巨鹿魏氏。这个算是比较远的。


总之,伪书所提及的诸人,虽然不见得真的曾经拜入王通门下——这些人当中的大多数甚至都比王通的年纪还要大,并且已经入仕为官,早过了求学的年纪——以这些世族门阀的家学渊源,也不需要他们低声下气去讨好一个当时政治上混得不算成功的学者——但是他们的身后,是一张从父祖辈甚至更早就经营起来的庞大关系网,即使不考虑王通的影响,这群人的背后也存在广泛的联系,作为其中一员的李靖,也必定不会例外。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FTo4m4BMH2_cNUgs7o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