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2000亿,蚂蚁不姓“金融”姓“科技”

2020-08-27   新10亿商业参考

原标题:估值2000亿,蚂蚁不姓“金融”姓“科技”

文 | 浅夏

头图 | 东方IC

来源 | 新10亿商业参考

(ID:xsy-shangyecankao)

8月25日,全球最大独角兽蚂蚁集团正式发布招股申请文件(A+H)。首次披露业务大盘、营收情况及未来规划。

几组数字直观的体现出小蚂蚁的“大体量”:

支付宝App年度活跃用户10亿+、是全球最大的商业类App。旗下余额宝、余利福、蚂蚁森林等产品广受用户欢迎。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支付宝数字支付交易规模高达118万亿。

花呗借呗服务用户约5亿,理财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高达4.1万亿,保险平台促成的年度保费则为518亿。

从用户数和交易规模看,无论是微贷、理财还是保险平台,蚂蚁都已坐稳了这个领域的第一把交椅。

招股还披露,蚂蚁集团2017年,2018年,2019年人均年薪分别为50.36万元、53.12万、63.96万元,2020年上半年半年薪酬为33.2万元(全年约66.4万元),2020年人均月薪为5.5万元。

这还不算什么,君瀚、君澳作为蚂蚁的员工持股平台为控股股东,占股不低于40%。马云个人持股比例不超过8.8%。

也就是说,一旦上市,蚂蚁集团中拥有期权的高管、员工,身价将一夜暴涨。据了解,比如一位蚂蚁P7的员工,平均持股的数量约在3万到4万股,即使不上市,按照目前内部股的股价,身家也在千万左右。

蚂蚁集团(原名蚂蚁金服)起步于2004年诞生的支付宝,2014年10月正式成立。

2020年5月,蚂蚁金服开始使用新名称“蚂蚁集团”。蚂蚁内部人士说,如果知道今天会被大家误解为金融公司,当时就不会起这个名字——蚂蚁“金”服。

而在外界看来,这句看似玩笑的背后,蚂蚁其实是在为后续上市做准备。

去年7月,《中国企业家》的《蚂蚁不想成为大象》一文中,时任蚂蚁金服副总裁黄浩称,“蚂蚁从来没有想过成为一家金融公司,从来我就是家技术公司。”黄浩还提起当初井贤栋在面试他时,提的第一条建议就是“一定要敬畏金融”,后来彭蕾也对他说,“不是颠覆,是帮助金融行业。”

与蚂蚁金服更名类似,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科”,百度金融更名为“度小满”。360金融更名为“360数科”,小米支付更名为“小米数科”。

可以看出,互联网巨头在金融科技业务方面,弱化金融、强化技术属性的趋势愈加明显。这是为什么?

蚂蚁集团究竟是一家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一度是行业内的著名争论。蚂蚁的去金融化又能为其上市带来什么样的帮助?

01

换上科技“马甲”,成就2000亿估值

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没有“科技”香。“香”在资本市场上,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估值。

金融行业是以资本金撬动的服务能力,因此估值多看PB,而互联网和科技在内的大多数行业估值多看中PE。在PB倍数普遍偏低的情况下,PE倍数就显得格外友好。

几乎所有人都肯定,蚂蚁集团寻求IPO估值至少在2000亿美元以上(约合1.4万亿元人民币),这将成为近年来全球最大规模的IPO之一。

如果你对这个估值没有概念,那么我告诉你,它足足相当于马斯克的4个Space X。

同样,京东数科将在A股的科创板上市,据媒体报道称,其估值也近2000亿元人民币。

当下一家金融类公司的市盈率通常在5倍左右,但一家科技独角兽公司的估值可以呈几何增长,最终可能达到上百倍。

而从数据来看,除了估值的增长,科技为蚂蚁带来的收入占比也在逐渐增加。

2019年蚂蚁集团全年营收为1206亿元,目前6成营收来自科技服务。

科技服务内容主要分为平台流量、智能商业决策系统、联合风控能力、产品能力、营销能力、技术能力。

也就是说,蚂蚁用本身的技术能力,给金融机构推荐客户、做联合风控,开发或营销产品。

在支付宝每日上亿笔交易量的背后,都有一套精密的智能风控系统,在0.1秒之内,进行风险预警、检测、和拦截等各种复杂的工作。

除此以外,在支付、理财科技、微贷科技、保险科技领域蚂蚁集团的市场排名均为中国第一。“数字”和“科技”是蚂蚁集团此次招股书的重点。招股书中共出现了458次“科技”以及525处“数字”。

招股文件中,蚂蚁集团也第一次亮出了技术家底,包括26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产品,18项世界级和国家级核心技术奖项,以及在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的26,279项专利或专利申请。

2019年,技术研发是蚂蚁的主要支出,全年技术研发投入106亿元,超过同年科创板130家新股一年研发投入总和的一半。做个对比,首日上涨1003%、创下A股首日涨幅纪录的国盾量子2019年研发投入为0.61亿元。

而此次募集资金将有40%用于创新科研,是最主要的用途。

从人才角度来看,截至2020年6月底,蚂蚁超过1.6万名员工中,有超过6成是技术人员,三分之一的董事有技术背景,分别为胡晓明(蚂蚁集团CEO)、程立(阿里巴巴CTO)和倪行军(蚂蚁集团CTO)。

02

逃不过的“科技真香”定律

纵观全球市值最高的前十大公司,除了做石油的沙特阿美,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脸书、阿里、腾讯……都在强调自己的科技公司属性。苹果更是在5G手机还没出来的情况下,市值就突破2万亿美元。

而如果再回到十年前,石油、银行、钢铁等传统行业的公司才是赚钱机器。

这背后的逻辑,是科技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比如苹果,看起来似乎没有大的新举动,却靠iPhone把自己送上全球市值最高的宝座。尽管受到新冠的冲击、iPhone 12也推迟上市,苹果2020年Q3营收596.85亿美元,净利润为112.53亿美元

而金融行业,目前市值0.44万亿美元的VISA,2020年Q2营收为59亿美元,净利润30.8亿美元。

一直不投资科技股的巴菲特在买了苹果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截止二季度末持仓股中,科技股市值第一次超越金融,科技股总市值约占38.24%,金融股占35.22%。

这些投资大佬们投入巨资来购买科技巨头们的股票,押注他们的庞大体量和市场实力,因为苹果公司这类的高科技企业是最具有成长性和稳定性的企业。

见此现状,就连银行、金融行业自己,也在向科技靠拢。

在多家上市银行2019年年报中可以发现,超万亿元的净利数据背后,银行业对金融科技布局也在不断“加码”。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等多类银行金融机构对科技团队建设和研发投入均有增多。

在中国,开始还将数字货币视为金融投资产品强大对手的金融界,如今更是有国有企业进场主导区块链落地。

毕竟,传统金融产品能满足的,今天的数字货币同样可以满足;不同的是,数字货币还能满足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传统货币无法满足的特征。

真可谓逃不过的“科技真香”定律。

03

写在最后

回到蚂蚁集团身上来,事实上,早在2018年C轮融资之际,其1500亿美元的估值就曾引发市场热议。

但从蚂蚁的核心竞争力来看,高估值来自于其行业顶尖的技术、齐全的牌照体系和不易复制的生态价值。

作为庞大蚂蚁生态的支点,支付宝用16年的时间完成商业模式探索和10多亿用户的生态搭建。

根据易观2020年一季度移动支付市场数据,支付宝市场份额为54.97%。

蚂蚁集团在56个国家和地区的商户可以受理线下支付业务,具备连接1+9个电子钱包的牌照许可和业务通路 ……

而金融业务的后辙,科技标签的强化,蚂蚁的想象边界不再局限于任何行业。

利用大数据能力,蚂蚁的服务内容除了金融,还有医疗、公积金、公益、出行、消费等各个领域,作为一款坐拥10亿用户的App,支付宝上支撑和承载的服务能力,已远远不止金融。而客观来讲,这同样为未来估值奠定了一个更好的基础。

据了解,蚂蚁的商业模式在市场上并无严格可对标的先例,所以集团采取的倾向于分类加总估值法(Sum of the parts valuation),这种方法通常用于为多元化控股公司估值,将公司同时经营的不同业务分别选择合适的估值方法估值,再根据持股比例加权汇总得出目前总价值。但这一总价值并不是加数效应,而是乘数效应。

这些都解释了小蚂蚁为什么非要摇身一变,从一只金融蚂蚁变成一只科技蚂蚁,又为什么就能拿下2000亿美元天价估值的疑问。

参考资料:

独角金融《蚂蚁金服更名,“金融”没有“科技”香?》作者:杨谭

网易财经《1个蚂蚁金服=4个SpaceX,凭什么?》

十字财经《2000亿美元估值算高算低?巨石入海,浪花几何?》

中国经营报《巨型“蚂蚁”IPO:万亿估值是怎么博弈得出的?》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