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11月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了“双独二孩”,从这时候开始,生育政策逐渐放开了,2013年12月,开放了“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1月开始,开放了“全面二孩”政策,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开始追生了二胎的热潮。
但和二孩同时受到关注的,就是“二孩”的成本讨论。不少人在心里算起了一笔小九九。有些夫妻确实在生二孩的时候没有考虑周全家庭的现有财物情况,单纯只是想让家里以后多个人,“不就是多一双筷子吃饭吗”,成了不少人最初的想法。
网上有人计算,从怀孕到孩子7岁,仅花费就能达到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这还不算上学的费用。这对一个城市家庭尚且是一笔巨大负担,在农村,这就更让人引发一些思考了,一个家庭会不会因为追生了二孩而陷入经济贫困,甚至重新回到贫困线?是很多农村家庭决定生不生二孩的一个重要考量。
提到重回贫困线,还有一个农村人常提到的话题,就是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在农村,不少人为了省钱,就小病靠拖,大病靠扛,就是不去医院。到了最后无奈被送去医院的时候,往往病情已经严重到需要花更多的钱去看病了。
还有些农民刚好相反,觉得村里治疗不放心,要去城里的大医院就诊,就诊挂号还要挂专家号。硬生生把一个卫生所就能看好的病,折腾成了天大的病,费了功夫不说,还白白花了很多的检查费用。造成了家庭不应有的经济负担,甚至因此造成了意外的发生。
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因为生育和生病返贫,成为了一种农民口中说的“常见”事。为此,全国各地在扶贫和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问题上,真是下了不小的功夫。
《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实施一年以来,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有了保障。其中,贫困人口的大病和重病的医疗报销比例达到了90%,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也达到了90%,推动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
除了解决看病的问题,参加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以及普及医疗救助,也是解决贫困人口看病的有效方法。在一年里,各地为农村贫困人口中患有大病和重病的人口建立兜底保障机制,并且在县域内住院实施了先治疗后付费模式,提高大病和重病住院医疗报销比例到90%,大大减轻了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另外,对于贫困地区的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提高条件,提升水平。
目前,在832个贫困县中,已经实现了每个县都有一所公立医院,99%的乡镇和行政村有一个卫生院或者卫生室,并且在绝大多数的乡镇卫生院和卫生室已经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派驻了4.8万人,通过“乡聘村用”向卫生室派驻驻村医生2.4万人,很多农民在村子里就能享受到专家级的问诊,再也不用跑到城里看病了。
在大病方面,今年的病种已经扩大到了25种,从儿童先心病,儿童白血病,到胃癌、结肠癌,甚至耐多药结核病、脑卒中,应该治疗的,应治尽治。
农民体力劳动居多,老了之后,身上多少都有许多的慢性病。以往,农民慢性病就只能靠吃药,报销比例很低,或者根本不够报销条件。目前,农村贫困地区已经开战了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工作,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4种慢病实行规范管理,已经有1500多万人得到了基本的医疗救护,覆盖到了98%的贫困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