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真约大咖 | 蔡毅教授:肺癌MET基因检测如何做?有哪些意义?

2023-02-08     绘真医学

原标题:绘真约大咖 | 蔡毅教授:肺癌MET基因检测如何做?有哪些意义?

近年来,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靶向治疗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提高。除了EGFR等常见的驱动基因之外,其他少见驱动基因如MET基因也获得了极大的关注。MET基因能够在多种肿瘤中异常激活,促进癌细胞增殖存活,是实体肿瘤潜在的治疗靶点。

针对MET基因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中的意义,小编整理了几个问题:1.MET基因有哪些常见的变异类型和相应的检测方法?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MET基因变异的靶向治疗现状如何?3.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检出MET扩增,如何考虑后续靶向治疗?4.MET 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可用免疫治疗?5.MET抑制剂治疗后发生耐药,如何决策下一步用药?

本期的【绘真有约·大咖答疑】非常荣幸邀请到了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蔡毅教授,针对上述问题做了简要解答。

蔡毅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风险评估与系统康复委员会常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肺癌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内科专业会委员

绘真:MET基因有哪些常见的变异类型和相应的检测方法?

蔡毅教授:MET基因能够在多种肿瘤中异常激活,促进癌细胞增殖存活,是实体肿瘤潜在的治疗靶点。研究发现,MET基因变异包括突变、扩增、融合及过表达等多种不同的类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MET扩增的发生率为1%-5%左右,MET融合仅占肺癌患者的0.5%。而MET 14号外显子(MET Ex14)跳跃突变在肺腺癌中的发生率为3%-4%,在肺肉瘤样癌中发生率大概20%左右。NCCN指南推荐MET Ex14跳跃突变和MET基因扩增检测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常规检测项目,以指导MET抑制剂靶向治疗。值得提出的是,NGS是获得指南推荐的MET Ex14跳跃突变的检测方法,NGS检测能够实现DNA层面和RNA层面的相互补充,保证了MET Ex14跳跃突变和MET融合检测的全面性。FISH平台是MET扩增检测的金标准,但NGS技术能更加广泛地检测样本类型和变异类型,有利于肿瘤患者的选择。随着对MET基因认识的深入和检测技术的更新,MET基因不同变异的检测也在朝着精准化、全面化不断完善!

绘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MET基因变异的靶向治疗现状如何?

蔡毅教授:如今,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多款MET抑制剂为MET变异的患者带来良好的生存获益。其中,走在临床研究最前列的要数MET 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它占到肺癌患者的2%-3%。基于多项临床试验结果,FDA近年来批准了特泊替尼(tepotinib)和卡马替尼(capmatinib)等MET抑制剂治疗MET Ex14跳跃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值得强调的是,国产药物赛沃替尼获得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填补了国内MET-TKI的空白局面。然而,针对MET扩增的NSCLC,虽然尚未有MET抑制剂获批,但NCCN指南推荐MET高水平扩增(GCN≥10)的患者考虑MET抑制剂的治疗。MET融合在NSCLC中相对罕见,但不乏多项获益于克唑替尼治疗的成功案例,当然,后续也需要大型临床数据的支持。除了上面提到的成熟的MET抑制剂之外,卡博替尼(cabozantinib,XL-184)、伯瑞替尼(bozitinib,PLB-1001)、谷美替尼(glumetinib,SCC-244)等一系列新型靶向抑制剂也在MET变异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初露锋芒”。因此,对于MET变异的NSCLC患者,MET抑制剂正在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崭新局面。

绘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检出MET扩增,如何考虑后续靶向治疗?

蔡毅教授:MET扩增变异是指MET拷贝数的异常增多。在肺癌患者中,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MET扩增发生在初治患者中,比例不足5%,在预后较差的肺腺癌中更为常见。继发性MET扩增则多为EGFR突变患者使用EGFR-TKI治疗后,出现的旁路获得性耐药。研究表明,MET扩增是EGFR-TKI治疗后耐药的主要因素之一,发生率为5%-30%。而在后续治疗上,TATTON和SAVANNAH研究均表明,EGFR-TKI耐药后并发MET扩增的患者,采用奥希替尼和赛沃替尼联合治疗可带来协同治疗的疗效。尤其对于一/二代EGFR-TKI耐药的患者,联合治疗客观缓解率(ORR)超出6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延长9-11个月。除了EGFR-TKI之外,去年发表于ESMO OPEN的一篇文章强调了MET扩增也是ALK、RET、ROS1这些驱动基因靶向抑制剂的耐药机制,而且发生比例均在15%左右。类似于EGFR-TKI,针对双驱动基因的双重靶点抑制剂的联合治疗,依然是克服耐药的可靠方案。所以,MET扩增检测也为不同TKI治疗患者查找耐药因素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绘真:MET 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可用免疫治疗?

蔡毅教授:目前,研究显示携带EGFR、ALK等驱动基因突变的肺癌使用免疫治疗,疗效非常有限,指南推荐基因检测也应作为免疫治疗可行性的参考指标。当然,MET基因变异也不例外。2021年ASCO会议上,报道数据显示免疫治疗对MET 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仅有1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仅1.9-3.4个月。然而,靶向治疗对MET 14号外显子跳跃患者的缓解率高达50%左右,中位PFS为8个月,表明对于MET Ex14跳跃突变的患者,免疫治疗并不能取代靶向治疗的地位。近期,LUNG CANCER杂志报道一例女性IIIB 期肺腺癌,患者在同步放化疗后接受了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尽管PD-L1呈现高表达(80%),但患者很快就出现疾病进展。后续基因检测发现患者存在 MET 14 外显子跳跃突变。根据这一检测结果,患者接受了克唑替尼靶向治疗,病情得到良好缓解。所以,携带MET基因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的NSCLC患者,无论PD-L1表达量如何,免疫治疗都不应该作为首要选择,建议将靶向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绘真:MET抑制剂治疗后发生耐药,如何决策下一步用药?

蔡毅教授:虽然有多款MET抑制剂在MET变异的NSCLC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但治疗过程中MET抑制剂的耐药不可避免,导致患者生存获益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查找并克服MET-TKI耐药机制,也是摆在MET变异患者面前的关键问题。近期发表在JCO Precision Oncology的一篇研究认为,继发性MET突变和获得性RET融合或EGFR突变等旁路激活,可能是新的耐药机制。因此,MET-TKI的耐药机制大体分为MET基因靶内突变和靶外获得性耐药两大类。靶外突变包括EGFR、BRAF、KRAS、RET融合等旁路机制;初步研究显示,MET-TKI与其他基因靶向药物的联合使用,可能能够更有效地阻断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达到逆转耐药的效果。而靶内突变包括L1195Y、D1228、Y1230等MET基因二次突变;鉴于不同类型的MET-TKI药物结合位点和耐药机制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类型的MET-TKI药物之间的互换可能是解决MET-TKI耐药的有效方案。因此,患者耐药后,恰当的二次NGS基因检测,明确具体的耐药机制,将有助于选择更合适的治疗药物。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9fff842a26e2dccc5a06b308ee8a7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