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
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文 |陈威廉
编辑 |陈威廉
前言她是如何从歌女之女到商业传奇的?
"没爹的孩子",这是方逸华幼时被人冠上的刻薄标签。
出生在风云诡谲的民国上海,她的母亲不过一个靠卖唱谋生的小歌女。
都说十里洋场繁华如梦,可这梦里却没有她的容身之所。
小小年纪的方逸华心里装着大大的疑惑:为什么别人可以无忧无虑地笑,而我却要忍受白眼和冷落?
天籁之音,初露锋芒1952年,当秋风吹黄梧桐叶的时候,18岁的方逸华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她惊人的歌喉被星探青睐,即将远赴印尼加入一个驻唱歌舞团。
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和忐忑,方逸华踏上了通往梦想的旅途。
谁曾想,异国他乡的观众如此热情?
他们为之倾倒的不仅是她空灵婉转的歌声,更被她温婉大方的风仪所折服。
方逸华,这个来自上海滩的"东方夜莺",瞬间点亮了南洋夜空。
"东方比蒂比芝"的美誉开始在唱片销量里攀升,在观众的口口相传中发酵。
一见倾心,情定邵郎1952年的某个夜晚,歌舞升平的星马大戏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观众。
他气度不凡,目光如炬,正是邵氏电影公司的创始人邵逸夫。
台上,方逸华正婉转吟唱《花月佳人》,殊不知一曲终了,自己已经俘获了这位电影大亨的心。
从星光熠熠的舞台到烛光摇曳的餐厅,两颗孤独的心灵在交谈中渐渐靠近。
45岁的邵逸夫,为这个小他27岁的姑娘倾倒。
他们彻夜长谈,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理想。
邵逸夫惊讶地发现,眼前的佳人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思想老成、见地独到。
1957年,当方逸华携着简单的行囊跟随邵逸夫回到香港时,她明白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身份敏感、前路未卜,但她坚信,唯有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才能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都会里站稳脚跟。#娱乐#
从零开始,勤恳刻苦初入邵氏,方逸华毫不懈怠。
每天,当公司里其他人还在梦乡时,她已经整理好办公室,开始头天的工作。
采购、跑腿、整理文件......她亲力亲为,用汗水浇灌着自己的理想。
对于身边邵逸夫的风流韵事,方逸华选择了宽容和理解。
她从不过问,只在邵逸夫加班到深夜时,给他递上一杯温热的茶。
"风流不下流",这是邵逸夫对自己的评价,也是方逸华对他的期许。
银幕巨制,实力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
几年下来,方逸华在邵氏公司的地位水涨船高。
她参与策划的影视剧一部接一部地大获成功。
《江山美人》《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如雷贯耳的作品,都凝结着方逸华的心血。
面对荣誉,方逸华总是淡然一笑。
她明白,自己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还要不断学习、精进,才能跟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无数个不眠之夜,她埋头案牍,琢磨如何将邵氏的电影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相守45载,爱恋无终1987年,噩耗传来。
邵逸夫的发妻黄美珍撒手人寰,结束了她传奇而坎坷的一生。
悲痛之余,邵逸夫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要让方逸华成为自己名正言顺的妻子。
十年后,当两个人携手走进婚姻殿堂时,他们已经相恋了整整45年。
这45年里,他们一起打拼事业,一起见证时代变迁。
这一刻,所有的等待都有了意义,所有的艰辛都化作甜蜜。
结为夫妻后,两人的相处模式依然低调。
平日里忙于工作,只在周日午后,邵逸夫才会抽出几个小时与方逸华共进午餐、谈天说地。
这种相濡以沫却又保持距离的相处之道,成为了他们爱情的独特风景。
暮年慈善,大爱无疆2014年,107岁的邵逸夫与世长辞。
生前,他与方逸华立下协议:身后百亿身家,将全部捐献给慈善事业。
三年后,方逸华也随爱人而去,阖家团圆于天之灵。
回首她的一生,方逸华走过了平凡女子难以想象的人生轨迹。
童年时代的局促,青春年华的跌宕,中年时期的奋斗,暮年的慷慨......每一个片段,都值得被铭记、被讴歌。
结语如果说邵逸夫是点亮她人生的一盏明灯,那么她自己,则用不屈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成为了照亮他人的一轮皓月。
她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只要肯拼搏、善良、感恩,人生就一定能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方逸华,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传奇的写照。
她的人生,是一部永不过时的励志史诗,值得一读再读、回味再三。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