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短短半年时间,中国乘用车市场中的高低位就全面扭转,至少在互联网上的关注度、舆论方向,合资车已经完全处于下风口,就连此前高高在上的BBA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如果半年不学习,你会发现完全看不懂一些技术参数。
比如说家用直流充电桩、800V平台、TOPS算力、碳化硅等等,这些技术似乎一夜之间全部出现在了自主品牌产品上。
对应的合资车依然是内燃机、热效率、变速箱、价格战等等,中国的电气化渗透率预计在两年之后达到60%,智能座舱装备率将会达到90%以上。
那些沉浸在“品牌溢价能力”中的外资品牌,显然今天也已经开始被当年的自负反噬,因为自主品牌用短短三年时间就将市场占有率从当年的37%迅速拉到了今天的52%,并且中国品牌的单价越来越高。
单价高是一件好事儿,并非完全是坏事儿。
一方面,中国品牌过去的生存环境不好,对于企业来说只能靠着低价生存,企业营收、利润都不够好,对应的研发投入都不高,中国产业可以视为一体,整体盈利能力差,就无法培育出来供应商巨头。
没有供应商巨头,就无法反向服务中国企业。
另一方面,单价较低的中国品牌无法冲击中高端消费市场,那么外资品牌就可以在中高端市场中“为所欲为”,三年前本田狂妄的喊出那句“别问优惠多少钱,先问有没有车”,就是因为中国品牌没有能够撬动15万以上消费市场的能力。
不同的市场应该有更多愿意卷的企业,最终的得利者才是消费者。
两三天前,吉利发布了全新的银河E8,奇瑞发布了全新的星途星纪元ES,风云也打造了全新的A9车型,这些车型显然都不是善茬。
除了拥有巨大的尺寸之外,科技感、电动化技术装备表现力非常强悍,不难猜出这些车型的定价都会在20万以上。
比亚迪汉是一款成功的车型,截止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型、中大型市场双料冠军,销量超过了雅阁、天籁、迈腾、帕萨特等传统车型,要知道比亚迪汉的历史也不过短短4年而已。
消费者愿意放弃外资中级车,以更高的价格选择比亚迪,就是因为产品以跳跃的姿态呈现在消费面前。
所以,雅阁卖不动要降价,大众也收起了当年的狂妄,这些都是自主品牌在电动化市场中的一种巨大成功。
很显然,面对越来越贵的中国车,该悲哀的不是消费者,而是外资品牌。
从市场角度来看,过去20万以上产品销量基本上都拿捏在几大企业手中,比如说BBA、大众、丰田等几家企业占据了核心主导。
没有太多竞争对手,这些企业就没有太大的压力,在定价、产品推进速度上必然会更慢一些,中国品牌进入之后对20万以上市场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冲击。
无论是新势力,还是这些转型相对较慢的中国传统企业,在未来都会对20万以上的合资车进行巨大的干扰。
以星途星纪元ES为例,主销车型都是800V电气化平台,设计、充电速度、智能化表现力、座舱豪华、设计表现以及安全性,都已经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感。
如果遮住A4L的车标,在产品力上星途星纪元ES绝对是碾压的存在。
当然,现在让消费者不考虑品牌价值也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但30万以内的豪华品牌虽然在一二线城市生存,却只能抓三四五线城市市场,毕竟消费市场越下沉,对品牌重视程度就越高,但在主流一二线城市,已经有很大一批用户开始选择20万以上的自主品牌。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产品提供的全新出行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从销量就能看出,20万以上的中国车销量体系越来越庞大,而外资品牌20万以上的车型虽然销量还算稳定,但成交价却越来越低,说明这一细分市场的竞争压力增大,自主品牌带来的冲击对于外资品牌来说是完全不可逆转的。
所以我们说,电动、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最应该悲哀的不是中国消费者买不起国产车了,相反中国消费者因为选择更贵的中国车,带来了更好的出行感受,而外资品牌市场被盘剥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
未来跟不上转型速度的外资品牌,生存空间还会继续恶化,毕竟,CT5都卖到20万了,这已经足够说明一些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