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话:
入伏,是指进入三伏天的意思。民谚“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入伏,意思是进入“三伏天”标志着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来临了,三伏天的“伏”一般指“伏邪”即所谓的“暑邪”“伏”也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夏季炎热,尤以三伏为盛人们在伏日常有避暑之举有说法称,伏日作为节日起源很早也曾叫做“伏腊节”是一种庆祝夏粮丰收的活动“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是北方流传的一句俚语。
庚日的日期在公历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在公历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中楹联野草诗社八院】
2022-7-16日晚
入伏有寄 (新韵十一庚)
徐首翔 (天津)
头顶金乌热浪横,上烧下煮若蒸笼。
农民挥汗凝成雨,罗扇明心化作风。
解暑羹汤凉一夏,祈祥水饺福三生。
欣观苋菜苗儿翠,香引莲花别样红。
入伏吟
李秀廷(山西)
望云观月,洒辛苦在田头,丰禾锄矣;
沐暑蒸寒,逐邪淫于体外,疗疾天然。
入伏(通韵)
朱立华
赤日已焦炎,桑拿浩汗天。
蒲荷游绿水,谷稼旺青田。
暑热痒心躁,清风匮力迁。
挥毫吟写咏,胸度敞平宽。
初伏(新韵)
徐淑芳
暑日横天人难忍,轻风怎解汗沾衫。
蟋虫草隐悠声唱,雷雨连绵打睡莲。
初伏(新韵)
徐淑芳
烈日高温蝉静语,梢头稳坐少精神。
伞遮街巷添风景,未动身行汗透襟。
入伏感怀
李彦蓉(河北)
丽日浓荫好乘凉,蝉鸣聒噪翼难翔。
乌云密布雷声滚,荷伞随风韵满塘。
入伏
靳录(河南)
今朝入伏等谁来,昨夜沿河上凤台。
院里斟杯陈酒饮,庭前鼓扇紫薇开。
入伏
任洪业 (辽宁)
翠微日照入伏天,深树蝉鸣昼夜连。
南望雨国热浪涌,北观炎夏躁情添。
祛寒医病细疗养,健体防湿保睡眠。
持续气蒸何解署,千家风起慰心宽。
入伏
靳录(河南)
今朝入伏颇豪迈,此刻登山上凤寨。
酸枣泛青难以餐,木通飞雪缤纷隘。
头伏吟
赵厚礼(天津)
伏来身最知,晨暖伴粘丝。
一日几淋面,三更数改姿。
空调连夜转,微信解烦思。
捱到凌晨起,窗棂映柳枝。
叹泸州连日高温
代古成/泸州
叹又温升四十飚,叶黄花萎鸟声凋。
闲人耆老家中宅,电扇空调转昼宵。
知了狂鸣知个屁,顺民敦厚顺支招。
忍看户外之工者,头顶骄阳汗雨浇。
入伏
陈细彬(湖南)
笑与青天对弈聊,长空万里倚虹桥。
星辰日月掌心转,抓把流云信手描。
入伏歌谣(中华通韵)
王凤刚(天津)
赤色云图不忍看,笼蒸穹宇火炉天。
犬伏树下舌垂喘,鱼躲荷阴鳍摆扇。
绿豆熬汤能去暑,西瓜甜口可除烦。
静安避暑少贪冷,运动适当足睡眠。
入伏
王辉(湖北)
藕花湖畔柳摇枝,梅雨先消入伏迟。
歇去芳菲莫生恨,天风吹水又参差。
入伏
徐道起(天津)
乾坤易发癫,暑热更相连。
粘汗薄衫透,湿身稠液悬。
农家争烈日,风雨傍桑田。
奋斗耕耘处,长行富贵前。
初伏
李宝生(天津)
壬寅初伏炎蒸苦,执笔头昏语句穷。
翻检诗书行问觅,渔阳云岭有清风。
入伏(新韵)
杨振兴
经年分四季,最苦暑三伏。
遣闷难清爽,销烦复恍惚。
青天生万象,沧海献双珠。
还我禾苗笑,诗翁夜半书。
山中伏日
靳录(郑州)
酷热相逢入伏天,大槐矍铄壮怀年。
千秋故事谁追忆,六月歌谣我鼓弦。
伏日乘凉(通韵)
卢名通(河北沧州)
伏日乘凉何处寻,塘边风爽树森森。
寻欢人在阴凉处,不见当年种树人。
本期审稿:徐守祥 王一英
组稿:王春艳
导语:徐守祥
编辑制作:朱立华
图片来自于/诗友提供和网络
音乐来自网络/入伏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