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上初中时的老班长周富明在老同学群里发了一个昆明第十三中学校庆的“邀请函”,也不知为何,竟然让我想起“忆往昔,峥嵘岁月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首词来。
老班长周富明家住在巡津街靠盘龙江一侧的一栋法式小洋楼内,风景自是极好,难得的是周围都是一样红方瓦、黄墙,而且红瓦据说都是从法国用大海轮运到越南,再经河内至昆明的“米轨”火车拉到昆明,墙体则是用正宗的“洋灰”水泥“抹”出一道道的浆纹来。
40年代就住在东寺街与书林街之间敬德巷内的罗元庆老先生告诉笔者,巡津街的历史可以追朔至清朝初期镇南王吴三桂统治时期,当时包括“运粮河”、“采莲河”都汇于盘龙江,而如今的“螺蛳湾”当时就是一个码头。
由于盘龙江水经常泛滥,历届云贵总督及昆明县治经常沿江修理河堤,常年以往故而形成如今的巡津街,其中当然也有巡视河道,祈望平安得福的意思吧。
后来,随着清政府与列强所签的一系列不平等丧权辱国条约,尤其是因为与云南紧邻的越南是法国殖民地,法国对云南的经济侵略日益加剧,巡津街逐渐成了法国人在昆明的经济、居住、交通、医疗中心。巡津街上除了一都分原住民所建的“一颗印”传统建筑外,则大都是法国人的商埠,包括教堂、烟草公司、酒吧等。
记得儿时我身体不是太好,加上大院内有一位王燕茹阿姨,是昆明市立医院儿科主任,该医院的前身是原来法国人建的“甘美医院”,在50、60年代应该是昆明最好的医院之一。记得当时我患病时,无论是幼儿园的老师,还是隔壁的邻居都是把我送去昆明市立医院。
不过,儿时的昆明市立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似乎与现在医院的位置有些不一样,记得儿时的昆明市立医院(门诊部)是在巡津街对面,而如今的原医院门诊部则是在后兴街上,当时的巡津街也很窄小,而如今的巡津街则成了贯通昆明市南北中轴线的交通要道,有来回共7个车道,真是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了。
文图:张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