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看看谁最容易上当受骗

2023-11-13     商州公安

原标题:强化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看看谁最容易上当受骗

信网络诈骗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违法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进步,刑事犯罪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呈现多发高发态势,在刑事犯罪中的占比不断攀高,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被骗损失不断攀升,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破坏了经济社会的诚信体系。

综合近年来的典型案例,梳理出电信网络诈骗最容易上当受骗的六类人群。

一是爱占小便宜、贪婪成性之人。此类人特质欲望强烈,自私自利,好财贪财,贪婪心理严重,相信“天上掉馅饼”,常因贪婪而失去理性。在骗子所设的骗局中,明显有很多不合常理的事,只因贪财心切,便顾不上怀疑,反正“不要白不要”。骗子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骗子让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

此类人容易中招的典型诈骗类型有:刷单返利类、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充值(红包)返利类诈骗等。

二是不劳而获、妄图一夜暴富之人。此类人三观扭曲,梦想过高,欲望过大,有赌徒心理,没有能力支撑自己的梦想,内心缺乏安全感。眼高手低,不切实际,好逸恶劳,只想不劳而获,从未想过脚踏实地。总感觉上天会特别照顾他,感觉自己才是真正应该站在顶峰的那个人。

此类人容易中招的典型诈骗类型有: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虚假中奖类、冒充军警购物类、虚假贷款类、虚假提额套现类诈骗等。

三是自负自大、刚愎自用之人。诈骗犯罪分子最喜欢的一类人,就是自负的人。此类人有谜一般的认知自信,“我怎么可能会上当?”认为自己不会笨到被骗。自以为是、固步自封,因自负而盲目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容易钻牛角尖,不听别人劝告,反而容易进圈套上当。

此类人容易中招的典型诈骗类型有:冒充领导类、冒充熟人类、虚假征信类诈骗等。

四是盲目从众、偏听偏信之人。此类人独立自主的人格不健全,缺乏批判性和思辨性思维,缺少自主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随波逐流,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总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因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难以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容易被诈骗犯罪分子利用而上当被骗。

此类人容易中招的典型诈骗类型有: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虚假医保类、虚假购物类、虚假服务类诈骗等。

五是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之人。知识不足,缺乏经验,知识与经验的多寡,直接影响着个体对真伪的辨别能力。一些在校学生或刚步入社会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涉世不深,不谙世事,与社会接触较少或者单一,缺乏看待有关事物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素养,对一些人或事物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使诈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此类人容易中招的典型诈骗类型有:冒充公检法类、PS图片类、冒充公众人物类、虚假医保类、游戏帐号(装备、点卡)虚假交易(充值)类诈骗等。

六是法律意识淡薄、防范意识较差之人。防人之心不可无。诈骗犯罪分子的手段其实并不高明,有时甚至漏洞百出,但却能屡屡得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被害人法律意识淡薄、防范意识较差。一些群众缺乏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麻痹大意、疏于防范的心理给诈骗犯罪分子机会。

此类人容易中招的典型诈骗类型有:冒充公检法类、网络婚恋类、网络交友类、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等。

从个体和心理学角度分析,贪利是被骗者最大的心理弱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之所以能屡屡得逞,正是利用了被害人的这种贪利心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除了要守好财,更要守好“心”,控制好自己的贪婪心、虚荣心、功利心等不良心理,不使其恶性膨胀,酿成恶果。在一定程度可以说,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最好的办法不是技巧,而是心理。

从社会治理和惩治犯罪方面分析,反电信网络诈骗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要坚持打防结合、防范为先,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反诈意识和防骗能力。提高群众防范意识是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基础性工作,是斩断电信网络诈骗的前提,是从源头上彻底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根本所在。只有群众的防范意识提高了,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和杜绝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发生。

信息来源:商洛公安融媒体中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84dad3a196ffbd341427d18c3bc60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