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点电影原创
国庆档激战正酣,
有一部片子,从一开始就很不一样。
格局,史诗级恢弘巨制。
分量,提振大盘,压台镇场。
震撼观众无数;
引人热泪流淌。
凭什么?
咱展开聊聊——
走心
70年前,人民志愿军打赢了一场足矣彪炳千秋的战役。
向世人宣告,霸权主义可以被战胜。
彼时的我们刚结束解放战争,身心俱疲。
连主席都说,如果可以不打,真不想打。
可敌人正是拿捏了这种心理,才得寸进尺,步步紧逼。
1950年10月1日,南朝鲜军越过了三八线。
国庆招待会上主席问林巧稚(万婴之母,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
“如果敌人的飞机把炸弹扔到了你们医院,你会怎么做?”
她平静却坚定地回答,“我会用我的生命保护所有的孩子们。”
为了我们的后辈不打仗,唯有以战止战,以杀止杀。
真正的抗美援朝一役,不是靠“手撕鬼子”“大力出奇迹”就能粗浅解读。
《志愿军:雄兵出击》本质上,其实是部反战片。
之前同类作品往往聚焦包括长津湖战役在内的东线战场,本片则落在两水洞,三所里和松骨峰。
美军在东线战场虽死伤惨重,但好歹整建制冲出了包围圈,
成为西方好不容易逮到机会可以猛力宣传的“一抹亮色”。
本片镜头下的一、二次战役,则生动地展现了敌军开头多傲慢,结局就有多狼狈。
我们对历史和战争从来不缺少敬意。
但想拍好这个在创作上有多方掣肘的题材,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勇气。
导演陈凯歌面临职业生涯最大挑战。
新类型,新风格,
第一次,能行吗?
《志愿军》以刚猛的姿态回应,全景式、多维度立体展现这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本片填补了很多文艺作品之前没有触及的空白。
一般的战争电影,都会从某一角色在战场上的经历入手,试图去管中窥豹。
而《志愿军》选择了一条更困难的路,说是“群像”都有些格局小。
它就像是在拍历史,再从中截取出一个个可爱的人。
从宏观回归个体,细节之处的一笔笔描摹,才最为动人。
扎心
通信排新兵杨三弟,亲眼目睹了所有战友的牺牲。
作为唯一的幸存者,他被安排去当了报务员。
自己的“小家”没有了,排长死前以死相护的画面,印在他的脑子里,
千钧之际,是自己的失误延误了反击。
他懊悔,自责,深受创伤应激的折磨。
至暗时刻,司令部的刘秘书给了他关心。
身为翻译兼机要秘书,即便肩负着很多压力和责任,刘秘书却依旧如月光般温柔普照,安抚着孩子迷茫的心绪,赠予他们可以依靠的港湾。
身经百战的老红军李默尹,提出把杨三弟带在自己身边,连长说“可是他是个战士,战士必须要接着战斗”,
李默尹回答:“他是个新兵,慢慢才会变成真正的战士”
战友的血,滚烫的泪,化作一次次洗礼。
血和泪的浇灌下,在不断的失去里,蜕变成一名真正的战士。
杨三弟不知道的是,刘秘书并不姓刘,而是姓毛。
他口中的父亲原来是那个所有人心中最伟大的英雄。
临行前,毛岸英前去辞行,主席正在主持紧急会议,怕打扰父亲的他只能隔着窗户用目光告别。
这个眼神十分戳人,因为你能明显感受到,那种凝视,不是一个士兵望着主席的伟岸、而是儿子看着爸爸的柔情。
主席在得知毛岸英已经前往朝鲜前线后,刹那间的愣神与恍惚里,藏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不舍。
这也是运筹帷幄的领袖所展现出的柔软的、更贴近普通人的另一面。
由点及面,从国到家,
这种聚焦个人的细腻笔触,让观众可以瞬间代入共情。
前文中提到的老兵李默尹,是战争中家庭的最好缩影,一家三口身体力行。
李默尹是志愿军司令部高级参谋,也是逆行跨过鸭绿江的第一批军人,一张和气的脸、温和而决然。
战场上他伺机而动,隐藏身份游走在后方与前线,哪用往哪搬。
意气风发的小战士有点嫌弃这位大叔,得知他是二九年的红军老革命时顿时肃然起敬。
他的儿子李想,是63军1营教导员,父子俩会在前线偶遇。
女儿李晓,是新中国第一代外语人才,叱咤在波诡云谲的外交战场。
李默尹写家书时,手边总握着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跟李晓同声传译时挂在身旁的那把一模一样。
钥匙,是家的象征,藏着对和平生活的希望。
两人在不同战场,却又并肩作战。为小家,也为大家。
松骨峰三连小战士,如果生在今天,他不过是个中学生。
在这个不足300米高的小山丘,英雄三连以百人之力击退数千敌人。
这是志愿军最惨烈的战役,美军为了逃出包围圈,用数不清的战机、坦克、大炮,进行了一轮轮轰炸。
巨大的火力差距下,我军只能用迫击炮,重机枪坚守。
影片对历史细节的还原非常到位,每位战士的牺牲跟原型几乎一模一样。
连长戴如义左腿被炸断,但他没有退下阵地。
而是匍匐着指挥作战,哪里战事紧急就爬向哪里。
钢铁意志,令出如山,以命践行,以死相拼。
子弹、炮弹、手榴弹全部耗光,最后只能拼刺刀、抡铁锹。
连长、排长、班长几乎全部牺牲。
三连最后只活下来7个人。
你能够理解战士们所经历的一切,以及他们为了保家卫国而付出的一切。
在其他同类作品中,很难看见将如此之多的篇幅、高光交给无名演员,
但在这部电影中可以,因为《志愿军》的主角,正是每一位志愿军,是中华儿女遍地英雄。
两水洞伸手将战友拉起的战士,大榆洞志司牺牲的报务排排长,奔袭三所里途中跑死的战士和卫生员,三所里阻止坦克逃跑抱着炸药包炸坦克的战士,与李默尹一起用巴祖卡炸翻坦克的战士,往坦克的炮管里塞手榴弹的战士,松骨峰抱着手榴弹和美军同归于尽的小战士……
他们是一个战士,但也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儿子、一个兄弟……
是有血有肉的人,是存在于岁月中鲜活的中国人。
身处时代的洪流中,他们在异国他乡自然相连,共赴战场,并肩作战。
三连战士的情谊是:“我们不畏惧一起赴死,但我仍希望你能活着”,
或许后面还有一句——
如果一定要有人牺牲,我愿意是自己。
哪怕敌军扫射,血肉横飞,
也坚守命令,稳丝不动。
这是信仰的力量。
匠心
十点君还记得,
经过几轮惨烈的轰炸后,连长戴如义在松树旁大喊——
这个画面极具悲壮的美感和视觉冲击。
剧组为了这场戏,专门在山头栽了一棵松树。
为何如此大费周章?
因为它象征着毅力和勇敢。
象征三连的战士会像这棵松树一样,傲立不倒。
战至最后一人,最后一刻。
整部电影的摄制周期近400天,是陈凯歌导演入行以来最长的一次。
一切,只为精益求精……
人物造型的还原,同步率100%。
工业化剧组,为导演展现宏伟愿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服、化、道、美术全面发力。
光服装就有25,000套,将其中近50%是志愿军军服,合计五万斤。
美术概念图足有上万张,道具更是多达10万余件,光道具库就占地1.1万平。
摄影组最多同时100人;
松骨峰战役最多8台摄影机同时作业;
有100多个特技演员在现场燃烧。
鸭绿江大桥、安理会会场更是1:1还原。
只要摄影机还在,就没有电影是尽善尽美之作,《志愿军》也一样。
我们一直知道志愿军伟大,但本片让我们意识到,之前还是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生在和平年代,我们需要更多的影像去记录革命先辈付出的努力。
他们的精神,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褪色,永远鲜明如昨。
他们的贡献,在华夏盛世终年绽放,长存不灭。
中秋佳节刚过,在合家团聚的幸福时刻,看着银幕上的他们,不禁感慨万千。
我们也曾艰难困苦,我们也曾在黎明到来之前,忍受寒冬。
他们献出青春和生命,才换来如今没有硝烟的国泰民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
我们不会忘记,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也不敢忘记。
寰宇世界风云变幻,桩桩件件都在提醒我们,必须坚定的斗争下去。
这个国庆,去看看这些最可爱的人。
盛世下的万家灯火,献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