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里的“鹅卵石”克罗恩病:出现这9个症状,一定要认真对待

2023-11-19     快乐的小大夫

原标题:肠道里的“鹅卵石”克罗恩病:出现这9个症状,一定要认真对待

克罗恩病是一种什么病?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主要影响消化道任何部分,但尤其常见于小肠末段和结肠。它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即免疫系统异常攻击消化道内的正常组织。

克罗恩病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据信与遗传、环境和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有关。

克罗恩病有哪些表现?

1. 腹痛和腹部不适:持续或间歇性的腹痛、腹部绞痛、腹胀感以及排气困难等。

2. 腹泻:经常性的腹泻,可能伴有黏液或血液。

3. 便血:大便中可出现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液。

4. 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由于肠道吸收功能受到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

5. 疲劳:患者常感到疲倦无力,缺乏精力。

6. 营养不良:由于肠道吸收能力下降,患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

7. 肠梗阻:克罗恩病可导致肠道狭窄和结肠梗阻,引起严重腹痛和呕吐等症状。

8. 关节炎:约有30%的患者会同时出现关节炎的症状。

9. 皮肤问题:一些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溃疡、红斑和疱疹等皮肤症状。

克罗恩病的表现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只有轻微的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出现较严重的症状。

什么原因引起的克罗恩病

1. 免疫系统异常:克罗恩病被认为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的炎症性肠病。免疫系统异常可能导致人体对正常肠道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过度反应,从而引发肠道炎症。

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克罗恩病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研究发现,有家族史的人患上克罗恩病的风险要高于一般人。一些基因变异与克罗恩病的发生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饮食、抗生素使用、吸烟等可能对克罗恩病的发生产生影响。某些饮食习惯和特定的微生物暴露可能与克罗恩病有关,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

4. 肠道微生物失调:肠道内有数十万亿个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在维持肠道健康和免疫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某些变化可能导致正常的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炎症。

克罗恩病的发生涉及多种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并且具体原因尚未完全明确。

克罗恩病怎么治疗?

1.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部位,医生可能会开具不同类型的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和抗生素等。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炎症、缓解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

2. 手术干预:在一些情况下,药物治疗可能无法有效控制疾病,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肠梗阻、瘘管形成等。此时,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项。手术可以去除受影响的肠段或纠正狭窄和梗阻等问题。

3. 饮食调整:虽然没有特定的饮食可以治愈克罗恩病,但某些饮食调整可以有助于减轻症状。例如,限制高脂、高纤维和刺激性食物,增加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4. 应对压力:压力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或复发,因此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放松技巧和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克罗恩病的症状。

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定制,因此建议与医生讨论并遵循其指导。

克罗恩病怎么吃?

1. 低纤维饮食:纤维是难以消化的物质,对某些人可能会引起肠道刺激。在急性发作期或出现症状加重时,建议限制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全麦面包、坚果、籽类、蔬菜皮等。

2. 低脂饮食:高脂食物可能导致胰腺分泌增加,加重消化不良和腹泻症状。选择低脂食品,如去皮禽肉、鱼类、低脂奶制品和健康油脂(橄榄油、亚麻籽油)。

3. 小而频繁的餐食:将三餐改为小份的餐食,可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

4. 避免刺激性食物:某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肠道,如辛辣食品、酒精、咖啡因和碳酸饮料。根据个体情况,建议避免或限制这些食物的摄入。

5. 补充营养剂:克罗恩病患者可能由于吸收问题而出现营养不良。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或其他营养剂可能是必要的。

每个人的反应和耐受食物的能力都不同。建议与医生或营养师一起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计划,并根据症状的变化进行调整。

克罗恩病这些饮食尽量少吃

1. 高纤维食物:如全麦面包、谷类、坚果、籽类、粗纤维的水果和蔬菜。这些食物难以消化,可能引起肠道刺激和腹泻。

2. 刺激性食物:辛辣食品、咖啡因、碳酸饮料和酒精可能会刺激肠道,导致腹痛和腹泻。

3. 高脂食物:油炸食品、肥肉、奶油、黄油等高脂食物可能会增加胰腺分泌,加重消化不良和腹泻症状。

4. 乳制品:某些人对乳糖(乳糖不耐受)或乳蛋白过敏,可能引起腹胀、腹泻和不适感。如果出现乳糖不耐受,可以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乳制品。

5. 添加剂和人工调味品:某些人对食品添加剂(如人工甜味剂、防腐剂)或人工调味品(如味精)敏感,可能会引发肠道炎症反应。

每个人的耐受性和触发因素可能有所不同。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计划,并根据身体的反应进行调整。保持饮食均衡、适当摄入营养、避免过度饮食也是重要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79e50b3c88f4f8d8674c5f6acbff0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