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走近“最美水利人”

2022-02-07     中国网

原标题:大国工匠:走近“最美水利人”

2000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这项传承千年的工程至今仍在造福黎民,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对国家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2022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我们走近了大国工匠,记录9位“最美水利人”多年来的工作感悟。(文/栗卫斌 李智 胡业超 图/水利部宣教中心)中国网新闻中心出品

林秀山是一名资深“水利人”,他从事治理黄河工作近60年,参与建设了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世界坝工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林秀山说:“我和小浪底设计团队本着敢为人先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解决了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技术难题。小浪底的成功建设全面实现了工程的开发目标,成为治黄的里程碑工程。小浪底蓄水运用二十多年来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也必将继续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承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黄河保护治理任重道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需要一代代治黄人坚持不懈地遵循先进的治河理念拼搏奋斗。林秀山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在新一代治黄人的共同努力下,黄河的明天会更好。

30余年前,薛文政离乡赴外省求学,就读于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毕业后即投身北京水务事业,从事水利工程设计与建设管理相关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择一事,终一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薛文政不断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先后承担起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堰”分洪体系、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等多项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任务,他不负组织与人民的信任,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基层党总支书记等荣誉称号。

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薛文政表示,自己将继续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本职,为推进首都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浩长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治理与保护长江,造福流域亿万百姓,几代长江水利人接续奋斗,倾注智慧和热血。作为长江水利人的一分子,杨启贵深感幸运和荣耀。近四十年间,他主持或参与了葛洲坝、三峡、水布垭等40余项大中型工程的设计工作,带领团队积极投身新时代长江大保护实践,多次参加重大涉水抢险救灾。

在这些推动治江事业不断发展的工作实践中,杨启贵深深感受到,要当好“水利人”,就应该牢记初心使命,敢于担当负责,坚持科学求实,永远追求卓越。

如今,杨启贵荣获“最美水利人”的称号,但他认为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奋力拼搏的“长江水利人”。谈及未来,他表示自己将传承弘扬长江水利人精神,开拓创新、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奉献。

宁夏固海扬水工程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宁夏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公益性生态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旱塬流润,泽被苍生,它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生命工程、希望工程。

1992年,尚吉武从学校毕业来到了固海,成为一名扬水人。工作26年来,他厚植水利人务实基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用“匠心”精神打磨专业技能,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20年他被宁夏回族自治区评为先进工作者。

作为基层单位一把手,尚吉武恪守严谨求实、忠诚敬业、团结拼搏的工作作风,在急、难、重、险任务中,敢于担当重任,敢于攻坚克难,带领检修队全体成员出色、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铁人”。

黄河悠悠,岁月安然。在新的“赶考路”上,尚吉武表示,他将继续发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践行“扬水上山,造富于民”的初心使命,在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书写更加出彩的篇章。

陈宇潮是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万福闸管理所的一名“守闸人”。20多年来,他坚守一线,练就了“眼看、耳听、手摸、鼻闻”的8字绝活。根据设备运行时声音的大小、温度的改变、数据的变化,陈宇潮就能迅速准确判断设备故障原因,并及时解决问题。

认真对待每一天的工作,是陈宇潮一直坚持的信念。他注重破解难题和技术革新,带领团队开展了“新型压力加油嘴”等创新技改项目实施,大大节约了设备维护成本,并荣获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国家发明专利。

为什么这么“拼”?陈宇潮认为,水利人的甘于奉献、求真务实是他刻在骨子里的“倔强”基因,用“匠心”打磨精湛专业技能是根植他心底的锲而不舍,“做闸门运行工领军人物,成为水利行业的‘NO.1’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和梦想。今后,我也将一如既往地秉承‘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大国工匠精神,立足岗位、只争朝夕,用使命和担当守护历经风雨60余载的万福闸继续奋楫江河、勇立潮头。”

程兵峰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参加了九年援藏工作的“水利人”。在援藏精神感召下,九年来,程兵峰敢于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主动担当,勇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积极作为,通过具体扎实的工作,解决了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关心的一些安全饮水、防洪、灌溉等民生问题。

能参加援藏工作,让程兵峰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他坦言,“九年来,我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把岗位当阵地坚守,把工作当事业追求,把西藏当故乡守护,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我把援藏工作作为大舞台、大熔炉,高标准、严要求,全面历练自我,锤炼党性,提升本领。”他认为,九年的援藏工作是他一生最宝贵的经历之一,更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和财富。

在康玉辉的本子上,他写着“两江四岸,河塘沟坎,苇丛桑林,阡陌荒田,孜孜以求,‘内沙湖’模式终有所成。十载光阴荏苒,赤诚初心如始,在祖国大好河山间尽情挥洒青春,把论文写在美丽荆楚大地上。”

康玉辉是一名扎根一线,以湖为家的“水利人”。他一张黝黑的脸,一双粗糙的手,两只磨破的脚,他以湖为家,人随湖走,家随湖迁。康玉辉一直致力于改善生态,造福社会,他自称是一名农民博士,自乐其间。

从内沙湖的板房和斑嘴鸭,到宝岛公园的紫藤萝和黑水鸡,从沙湖大桥璀璨的灯火,到东湖如黛的远山,这里都留下过康玉辉工作的身影。他说:“深夜的灯火,黎明的微光,还有冉冉升起的太阳,工作与无数动人的时刻相伴,这些都值得被纪念。”

“最美水利人”这份荣誉象征着新的开始,是对以往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鞭策。马东亮是一名坚守岗位多年的资深“水利人”,他认为水利工程关系国计民生,是利国利民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幸见证和参与新中国水利改革发展事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尽管两鬓已染白,但马东亮强调自己仍将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投身水利科学创新和水利改革攻坚中来,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智能泵站建设等方面深入研究,在帮带新生力量上辛勤付出,传承和践行好新时代水利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展现水利人的使命担当。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脱贫攻坚战期间,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农村群众饮用水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离不开在各级战线上耕耘的“水利人”。

韦春梅就是这样一名“水利人”,她从2011年开始从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参与了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和广西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会战。她表示,自己能够参与这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能够亲历和见证脱贫攻坚战这场伟大的战役,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韦春梅说:“脱贫攻坚战中攻坚克难的精神,将成为我们继续艰苦奋斗的动力,争取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做得更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7893b7305112afbcea71f7634c2c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