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相机 | SEMI LEOTAX:战后日本相机复苏期的典型产品

2019-07-20   摄影世界

图并文=沈铭

日本相机工业的启蒙期,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叶。由于当时英/法/德/美等国的木制相机大量输入日本,对日本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生产木制相机的手工作坊开始出现,但镜头采用舶来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期间,日本加入协约国,与同盟国的德国处在对立面,德国光学产品进口受阻。

这一背景下,日本着手建立自己的光学工业体系——1917 年,设立以生产军用光学仪器为主的日本光学公司(即尼康公司)。此后,又有旭光学工业公司(宾得公司)和高千穗制作所等光学企业成立。

01. 一战期间的战争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光学企业为日后日本生产各类光学镜头奠定了基础。同时,一战期间战地摄影成为战争纪实(图01)的重要手段,战争对照相器材的需求,也促进主要工业国对相机的进一步研发和生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军用光学设备以及照相机的设计和生产能力。战争期间,一些照相器材的生产也转向军事需求,比如 1933 年创建的东京精机光学研究所(现佳能公司)的镜头设计(图02)就兼顾到军事需要,并为日本军队生产军用相机——“98 式”陆军版和“小型写真器 2 型”海军版(图03)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产品。

02. 二战期间佳能 200mm 镜头设计草图(上山早登,1990【见注1.】)

03. 二战期间海军版的佳能相机(上山早登,1990【见注1.】)

日本相机工业恢复初期,很多企业曾以折叠相机为起点,这种相机结构相对简单,易于生产,且战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直到 1950 年代,日本相机工业进入大发展时期,但一些二、三线的相机生产厂家,依旧坚持生产普及型的折叠相机,以满足市场对这一机型的需求。

二战后,日本相机工业恢复并进入大发展阶段(1945~1961)——这是日本相机工业复苏的标志性阶段。

SEMI LEOTAX 相机(图04)就是日本相机工业复苏时期的一个带有显著时代特征的产品,其性能指标与其他国家同类产品大体相当。产品特性虽不突出,但亦可窥见这一时期日产 16 张(等效645规格)普及型折叠相机的特点,故被称为“影子产品”。

04. SEMI LEOTAX 折叠相机

事实上,由于日本国内外市场对相机需求激增,加之朝鲜战争等多种因素,战后相机生产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相机生产的产业链对盘活战后日本经济起到了不容小视的促进作用。

日本的相机、汽车、电器产业和韩国的造船业,成为这个时期有口皆碑的发展典范。因此,战后的日本出现相机生产的繁荣景象。而 SEMI LEOTAX 折叠型相机,仅是众多日本相机产品中的一款。

SEMI LEOTAX 相机的生产厂家是昭和光学株式会社(Showa Optical Works,Ltd. SHOWA OPT.CO.,LTD【?】),这一结论源自机身上“SOW”的缩写标志(图05)

05. 相机机身标有“SOW”

关于昭和光学株式会社的资料很少,网上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 1938 年,那时日本已经发动对华战争,光学仪器设备无疑是重要战略物资。所以,“SOW”又被译成“昭和光学工程”也不无道理。

不过据说该公司最初的产品就是仿制德国徕卡生产的 LEOTAX 相机,这种相机在战后依旧生产,且做工相当考究。目前存世的二手 LEOTAX 相机的收藏价格日渐攀高,品相好些的已达 600 美元以上(图06)

06. 仿徕卡的 LEOTAX 相机(2013 年 1 月 ebay 拍品)

对比昭和光学株式会社其他相机产品可以看出,SEMI LEOTAX 相机是昭和光学株式会社面向普及市场的一款产品。

由于具备生产 LEOTAX 级别的能力,所以,这款 SEMI LEOTAX 相机虽属普及产品,但其做工毫不含糊(图07),可与卡尔·蔡司同类产品媲美。

07. 压有 SEMI LEOTAX 字样的饰皮

比如,机身冲压工艺规范,尽管几十年过去,饰皮有所磨损,可看上去还是十分精致,没有发现铁皮相机常见的氧化迹象;除黑色以外的其他部分采用镀铬处理,凸显了相机的整体工艺效果。

相机采用横向弹出式折叠结构,机身上方装有固定式逆伽利略取景器,这种取景器在当时的 Olympus Chrome Six I 和 Rich Ray 6 等很多日产相机上都有使用。

08. 装有固定式逆伽利略取景器的徕卡I型相机

事实上,这种结构自徕卡I(图08)之后,其美学效果就被众多相机厂家的小型相机和折叠式相机所借鉴。

虽然 SEMI LEOTAX 相机没有装备测距系统,但其逆伽利略取景器可以做无限远和 4 英尺的调节选择(图09)

09. 具有远近调节功能的取景器

所搭载的 S.REGINON 镜头亦是清澈无暇,至今依旧的蓝色镀膜充分体现出当时的工艺水平。镜头焦距 75mm,口径 1:3.5,这一指标在普及产品中也相当不错。

笔者用富士 RVP 100F 彩色反转片实拍结果显示,其结像效果相当出色,细部描述与色彩还原能力均达到较高水平(图10),但最小光圈下有不太明显的轻微暗角出现(图11)

10. f/11 光圈下拍摄的照片(北京盛世九州图片社洗印)

11. f/22 光圈下有不明显轻微暗角(北京盛世九州图片社洗印)

SEMI LEOTAX 相机的基本设计延续了战前的大部分理念,略有改良。因此,相机光圈采用的是多叶片彩虹结构,叶片数多达 9 片,所以每一挡光圈都能呈现相对整齐的圆形,故此,该机最小光圈做到 f/32,且 f/22 和 f/32 之间变化明显。

调焦方式为前组调节,与同时期 Kinishiroku Pearl 等整组调节的产品相比,结构得到简化(图12),加之目测对焦,令相机看上去更加简约。

12. SEMI LEOTAX 相机镜头的前组调焦(左)与 Kinishiroku Pearl 相机的整组调焦(右)对比照

SEMI LEOTAX的N.K.K. 快门为三叶片镜中方式,调节范围 1-200 八挡,另设 B 门(图13)。由于快门做工规整,笔者对其进行了精度测试.测试结果显示。

虽然与标准值相比存在一些误差,但快门的稳定性却很好(见表1),造成误差的原因也不能排除机械装置因时间因素导致的负向影响。

表1对SEMI LEOTAX 相机快门的测试(基于OMES方式)

有趣的是,相机快门揿钮借鉴了LEOTAX135型)相机风格,看起来怪怪的,而且为左手位方式,这种左手方式的产品在日系相机中并不多见(图14)

不过,由于相机上快门与输片机构各自独立(红窗计数手动卷片)(图15),所以该机可以方便地实现多次曝光,为摄影者提供更广泛的创意空间。

当然,这款 SEMI LEOTAX 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容易错误地在一张底片上导致非意愿多次曝光。解决办法是养成拍照前再输片的习惯。

14. 135 相机风格的快门按钮

15. SEMI LEOTAX 相机的红窗计数手动卷片装置

SEMI LEOTAX 相机使用 120 胶卷,竖幅取景(常态),胶片标称尺寸为 45×60mm,故每个胶卷能拍摄 16 张底片,达到节约胶卷的目的。

这种做法听上去有点儿像现在的“扩容”,这一点对那个时代来说十分重要。而且,画幅尺寸的缩小对于减小相机整机尺寸颇有帮助(图16),该机折叠后尺寸仅有119×45×98mm(含取景器),重约 500 克。

16. SEMI LEOTAX 相机外形小巧

此外,相机还设有附件插座,可以插入闪光灯、测光表或测距仪。

综上所述,SEMI LEOTAX 相机拥有日本战后恢复时期折叠相机的特点,与其他日本折叠相机相比有许多共同之处,“影子”效果十分明显,基本代表了当时日本普及产品的制造水平。

该相机现在挂上胶卷依旧可以拍照,加之可折叠便于携带,就娱乐性而言应当胜过普及型数码相机。实际 42×57.5mm 的有效画幅尺寸也能记录到足够的影像信息,便于胶片转数码存储。

因此,对于关注小众机型的相机爱好者来讲,SEMI LEOTAX 无疑是一款值得保存和使用的相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