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曾经说过,手机市场作为一个高度成熟的市场,在定义产品时并非纯粹取决于技术和产品层面,更多时候需要考验厂商们的“刀法”。一段时间内,这些“刀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消费者的认知差和信息差来进行的一些“取舍”。
但在手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和信息越来越透明化之后,厂商们的“刀法”就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尤其是最近,随着各大品牌旗舰产品的陆续发布,我们发现最近厂商们在产品刀法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作为对全球手机产业供应链把控最纯熟品牌,苹果一直以“刀法精准著称”。在最近秋季新品发布会上,苹果最新发布的iPhone15和iPhone15 Pro系列深刻展现了苹果在产品刀法上的造诣。
苹果这次在存储空间搭配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iPhone15 Pro Max上取消了128GB版本,直接256GB起步。之前传闻的2TB大容量版本并没有到来,也并没有如传说中那样全系取消128GB。
如果仔细看这次苹果四款新iPhone 的定价,你就会发现苹果定价策略的精准:在相同存储容量下,四款新iPhone版本之间相差价格均为1000元。也就是说,同存储容量下,iPhone 15加1000元即可升级为iPhone 15 Plus,iPhone 15 Plus加1000元即可升级为iPhone 15 Pro,iPhone 15 Pro加1000元即可升级为iPhone 15 Pro Max。
当前用户对于手机存储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128GB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变得不够用了。如果你的选购意向是iPhone15,同时又想要选择一款大容量的版本,你会发现512GB的iPhone 15价格已经来到了8999元。
这时候你就能面临一个新的问题:8999已经能够买到256GB的iPhone 15 Pro了,后者在各方面的配置上都要比iPhone 15更强,体验也更好。但256GB不够用的你,如果选择512GB版本的iPhone 15 Pro,那么就需要额外再加2000块。如果你加了2000元,你又会发现只需要再加1000元,就能够买到性能更强体验更完善的iPhone 15 Pro Max 512GB版本。
你会发现,自己似乎落入了一个“越买顶配越划算”的怪圈。但实际相较于最初的预算,不知不觉间已经加了3000块钱。而对于一些对存储空间有重度需求的用户,如果想要1TB版本的iPhone,那么就只能选择更贵的iPhone15 Pro系列。最终,这些用户一定会再次落入:都花了12999元买Pro了,要不要加1000直接上Pro Max顶配。
不同的存储版本配合精准价格锚定,以及对于用户心理和需求的把控,深刻体现了苹果在刀法上的精准。
新老处理器的混搭,也是当前手机厂商们常见的“刀法”。
还是以刚刚发布的iPhone 15和iPhone 15 Pro为例,新iPhone 15 Pro搭载了最新的3nm制程的A17 Pro,iPhone 15则搭载的是去年iPhone14 Pro标配的A16处理器,而去年的iPhone 14 则又是搭载的前代的A15处理器。苹果这两年逐渐形成标准版本的产品用老款芯片,Pro版本用新款处理器的惯例。
在安卓阵营,这种新旧混搭的做法也不胜枚举。比如去年下半年的旗舰产品骁龙8+,今年依然是中端安卓手机市场主打性能机型的抢手货。同档次的天玑9200+,也被搭载到了K60至尊版这样的新机型上。至于中端市场的骁龙778、甚至是更早的骁龙870,这些处理器都在原有的产品生命周期之后继续沿用。
采用这种新老搭配的做法,能够降低自身产品的硬件成本,保证一些老当益壮的芯片继续发光发热。从整个市场来看,这种做法也是在当前迭代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相对更短背景下的一个必然结果。
除了这种新旧交替之外,手机市场还有不少“换马甲”似的操作。
比如上半年高通针对中端市场推出的第二代骁龙7+,虽然采用了新的命名方式,但它采用与骁龙8+ Gen1相同的台积电4nm制程工艺,相同的CPU核心架构,就连影像和游戏部分也都是同宗同源。本质上说,它可以看做是骁龙8+的青春版。
这种基于老款芯片的部分特性和功能重新包装,换个马甲重新上市的做法在芯片市场很常见。类似的操作还有锁核、降频或者阉割一些其他方面的功能和配置。或者是在前作的基础上采用更先进的工艺制程,做一个Ultra、Plus版本等等。
不仅仅是处理器,手机CMOS也是有不少的“马甲版”产品。比如今年IMX890这款产品,今在不少的旗舰产品上都有搭载:OPPO Reno 9 Pro / Reno 9 Pro+ 首发,Find N2 和 Find N2 Flip 主摄用的也是这枚 Sensor,还有一加 11、一加 Ace 2、真我 GT Neo5 均采用了同款。
虽然看上去IMX890是一款800系的产品,但IMX890在主要的规格上跟去年的IMX766非常接近。前者最大的提升是 MIPI C-PHY 的传输速率更高,进而带来了更高规格的 30fps 全像素输出。相比之下 IMX766 只有 24fps。在同等规格的视频记录下,IMX890理论上能得以保留更多的细节。
这么看来,IMX890其实也是IMX766的一个小升级款,厂商们在这里的“刀法”明显更加隐晦不少。
除了这些之外,今年各家产品继续在一些细节层面延续精准刀法。比如新的iPhone 15和iPhone 15 Pro系列都全系升级为USB-C的接口,但在传输速率上同为USB-C的iPhone 15采用的还是USB-2的标准,只有Pro系列才是用的传输速率最高10Gb的USB-3标准。
在安卓阵营,由于在中端市场的高度内卷,目前各家在产品刀法方面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处理器、屏幕、内存、容量这些“大件”上。而是在产品的刀法上更加垂直和细分,大尺寸的线性马达、屏幕指纹模组、OIS光学防抖甚至是屏幕支架,都是各家在进行配置取舍时需要权衡和考虑的方面。
在这种更加细分和垂直的刀法影响下,今年开始各大品牌的旗舰系列的“标准版”机型的产品力反而得到了更多的保留。比如这两天一机难求的华为Mate60系列,其标准版的Mate60相比Pro版本只是少了卫星通话、曲面屏,然后在电池容量、快充以及部分影像能力上做了阉割。类似的情况今年在小米13、OPPO Find X6、vivo X90(X90s)等等标准版产品上都有体现。
这么看来,所谓的刀法精准本质还是厂商们对自身产品,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控,然后结合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在产品和定价方面做出的一系列权衡和决策。从大的层面来看,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跟各家的刀法纯熟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一个信息越透明,竞争越激烈的市场,我们能够了解到的各种刀法就越多,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坏处。
作为消费者,了解一些这些刀法背后的产品逻辑,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加直观的理解当前市面上产品,也有助于我们在购机时了解哪些需要权衡,哪些需要取舍。明白了这些之后,才能买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