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政府强制“抓壮丁”,为什么乌克兰人民不反抗?

2023-08-22     军武次位面

原标题:乌克兰政府强制“抓壮丁”,为什么乌克兰人民不反抗?

《军武次位面》作者:大伊万

昨天,我们在文章《统统上战场!乌克兰颁布人类有史以来最强“抓壮丁”动员令,国民党看了都自愧不如!》中向大家简单介绍了乌克兰在征兵制度改革上的情况。这不环球时报和凤凰网的报道都来了,根据环球网的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正式开除了所有地区征兵委员会的人员,这部分人的命运大概率是送到前线填线。

而乌克兰国防部则推出了一个新的“勇气战胜恐惧”的文案,号召更多的乌克兰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也不要怕,微笑着面对他,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坚持才是胜利,加油,奥利给!”(大雾)给乌克兰新一轮大规模拉壮丁造势,看来乌克兰秋季再拉十五万壮丁已经几成事实。

面对乌克兰政府近乎疯狂的拉壮丁,昨天已经有不少人发出了质疑,基辅政府倒行逆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乌克兰人民不反抗,而是默默低头甘愿被当成待宰的羔羊呢?一线乌军部队怎么也没有听说过大规模、集体投降的事件,尽管如此还是老老实实地在战壕里边填线呢?

这个问题其实提的非常好,大伊万之前也做过长期的思考,目前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来简述一下:

一方面,其实从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分析,我们认为的“基辅倒行逆施人民必然反抗”、“乌克兰军队一塌糊涂军队必然大规模哗变”,多多少少都是受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影响——比如三大战役期间国民党军队大批投降,被我军成批成批俘虏的事例。但是,这本身就是有一定的观测选择效应的,饶是国民党政府这么一个统治效率垫底的政府,在1946年到1948年依然维持了三年的统治区基本稳定。

如果在1948年底不因为金圆券改革导致统治区经济出现总崩溃,我党一度认为解放战争还需要打2到3年,到1950年甚至1951年才能获得胜利。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国民党政府在经济总崩溃之后,统治区动荡不安,军队成批投降的场景。但是,却往往会忽视1946年到1948年这几年时间里,国民党军队虽然败多胜少,但总归没有彻底崩盘,在局部战场上甚至还可以给我军制造一定麻烦的客观存在。

不少乌克兰人时至今日,依旧在海滩派对、俱乐部、酒吧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其实对于当前的乌克兰政府来说,情况也是如此。横向对比一下,连国民党这样的政权,都能在1946年到1948年基本上稳住局面,目前的乌克兰政府在统治效率上,尤其是接受美援的程度上,毫无疑问都远远超过了国民党政府。能够暂时稳定住局面,暂时不出现国内经济总崩溃、一线部队大规模投降的事件,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其实从现代国家的统治能力,现代社会的组织结构,现代军队的部队编成来看,要出现大范围的民变,或者部队哗变,本身就是一件难度非常高的事情:从现代社会的组织结构来看,个人呈现出原子化的特征,缺乏古代社会类似于同乡、宗族、地主-佃农式的高组织度的基层结构,每个人的力量都极其弱小,且缺乏联合的可能性。而国家机器对于暴力的高度垄断,也让个人甚至组织的反抗成本无限提高。

相比之下,还是润到西欧成本更低,付个5000美元就能做成的事情,为什么要提着脑袋去造反?所以,目前对于普通乌克兰人来说,与其造反不如走线,润到国外去的800多万人就是明证。再说一句,目前乌克兰国内真正形成组织,且具备一定暴力特征的民间团体,基本上都是新纳粹组织。这帮人就更不可能造基辅政府的反了,即使造反,目标也是为了让自己上台,而不是上台之后及时停止这场冲突。

在部队哗变的问题上,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对于如何对付部队哗变,都有了十分成熟的应对策略。比如在战壕中制造信息茧房,切断不同部队之间士兵之间的信息交流,向前线派出由监军或者死硬分子组成的督战队,将部分不稳定的部队故意派去打进攻战一波送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所谓的“经验”,成功让一战绝大多数参战国家坚持到了1917年才发生大规模兵变,而这些兵变除了俄国,几乎都没有成功。比如法军的1917年大哗变,主事的士兵事后都被贝当将军下令枪决了。

这相关经验,目前乌克兰军队也都在使用,比如一些乌军旅团中,往往会挂靠一个突击营。这个突击营往往就是由新纳粹分子组成的,他们担负的除了一些高伤亡的战斗任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监督其它营不出现哗变。其实,军队也是一个小社会,士兵与士兵之间的关系,就跟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

堪称乌军“精锐中的精锐”、装备全套北约装备的第82机械化旅的5名士兵集体向俄军投降

在士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而相对死硬的军官对于士兵却掌握有生杀大权,背后还有少部分死硬分子形成成组织的督战队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士兵最佳的选择就是——低头默不作声,然后被像羔羊一样送掉……比较走运的士兵则可能会默默寻思逃跑或投降的时机,或者几个好朋友一起投降,就像最近前线发生的那样,乌军大规模的投降最多到连排一级,但是小规模、比如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一起投降的事件接连不断,就是明证。

总而言之,战争期间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学、心理学课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大伊万打算最近就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然后在周末的大伊万私货里给大家好好分析这个问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50b1e7d003d1dc3ba89168f7706bf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