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
今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了第四次“去ECMO化人造子宫动物实验”,胎羊在母体外存活达90分钟,为世界首例成功案例。
将胎儿放进一个“特殊装置”,用管道和母体连接,任何和胎儿血型一致的人,都能这样在体外“孕育生命”。根据实验室研究人员介绍,如果只是用一个器皿孕育生命,那按照实验结果,完全可以将胎儿和父亲“连”在一起。也就是说科幻电影里的男性“怀孕”,或许正逐渐走向现实。
具体来说,就是将胎儿从母体里取出来以后,放进人造子宫里,也许是个“袋子”一样的东西,然后将胎儿和父亲的血管连接,让父亲给胎儿提供氧气和营养。事实上,任何一个血型和胎儿一致的人,都可以成为供养者。
这个父亲就可以在体外背着这个“袋子”,到处工作、旅行,都不影响。父亲累的时候,就用一个小插管和孩子的母亲连接起来,两个人可以轮流替换。甚至他们自己就可以完成这个操作。
人造子宫或许能将女性从生育中“解放”出来,达成生育层面的男女平等。但是,人造子宫也一直面临着各种质疑,甚至可能摧毁人类底层的伦理道德。
来源:微博
伊内斯
有关人造子宫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要跟上。
“作为女性,从情感上来说,本掌柜的第一反应是支持人造子宫这一技术的。毕竟,这可以把大量育龄妇女从怀孕和生产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能让男性体会到孕育生命的不易。
但不要忘了,任何科技进步都伴随着伦理与道德的考虑。有人担忧,这项技术可能导致生命被商品化;也有人害怕,它可能被滥用,加剧社会不平等。
而且,如果人造子宫技术未来真的能够实现男性“怀孕”,那么传统的家庭角色和分工将不再固定,父母双方都有可能成为孕育生命的一方。这就要求社会在法律制度、医疗保障、教育资源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支持这种新型的家庭模式。否则,就可能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
所以,本掌柜建议,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尚未完善且伦理问题有待解决的当下,人造子宫的技术探索还是要谨慎一些。
”
绳易断
伦理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说到人造子宫,它可能会摧毁人类基于“母体”衍生的一切概念。例如航空母舰、母亲河、韵母等等,语言影响思维,届时我们可能经历全新的思潮涤荡。但是跳开伦理的细枝末节,我们回看人类的终极命题是什么。
掌柜认为是人人平等以及自我实现。男女平等自然是人人平等的题中之义,让女性从生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这才是科技的意义所在。而自我实现,则是人之所以为人,是超越其他生物的主宰,他/她需要回答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往哪儿去?其中,孕育生命显然不能算是一个终极答案,甚至大部分时候都是终极答案的阻碍。
如果说剖腹产是对自然分娩的背叛,那么人工子宫就是对女性宿命的解脱。只要我们向着人类终极之海驶去,那么沿途伦理的支流将不再是羁绊。
”
若您有任何烦忧,
请关注本微信并给周刊君留言。
掌柜们会为你提供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