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之前的积累,当下的时代背景讨论这个话题不现实,就是幻想和空想,还不如做一些与现实接轨的事,尽管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若上帝在笑我们,我们还是要思考,上帝为何会笑我们呢?无非是人的智商太低,由思考做出的计划赶不上突如其来的变化,这种逻辑也不一定对,前人做过很多事都是经过了思考,很多幻想和空想不是变成了现实了吗?而且这种势头仍在延续。
理性的黑格尔吸取了亚里士多德的营养,搞了一个辩证法,辩证法是指任何问题都需从正反两个方面权衡得失、综合考虑,感性的康德站出来烧了三把火:《纯粹理性的批判》、《判断力的批判》、《实践理性的批判》。谁也不需要批判谁,我们既需要理性的黑格尔,也需要感性的康德,罗素在《宗教与科学》一书中详细地介绍了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关系。如果说理性和感性的概念比较抽象,近代人本哲学的实践者们化抽象为具体,《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杰作,叔本华生前留下了《偶像的黄昏》,尼采就行动,说出了一句“打碎一切偶像”的名言,他说,“上帝已经死了,人类将走向何方”,这位《权力意志论》的作者首先写了一本《瞧,这个人》,我们可能以为尼采是另有所指,实际上,他是要他人欣赏自己,《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超人,不言而喻,尼采是以超人标榜自己,他认为,人的进阶遵循了从动物到人再到超人的流程,或许他自认为自己进化到了超人。
超人哲学是有害的,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如果社会信仰超人哲学,人类社会必将是“弱肉强食”,跟动物世界的法则一样,“适者生存”单独拿出来探讨有现实意义,而且是建设性的,何为适者生存呢?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识别自己的性格,发挥性格的优势,人职匹配就是“适者生存”。马克思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与时俱进的工作。首先,他提出了三大规律,这三大规律对社会的贡献远远超过了牛顿的三个定律,他所指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是集思广益,量变质变是天天进步,否定之否定是脱胎换骨,若我们信马克思,人才会有出息,而不是变得堕落,马克思是站在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叔本华和尼采之流是站在倒退的角度看问题。
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何为心理学?当然是研究群体和个体的心理,再通过应用心理学为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扫清障碍,心理学的核心要素是性格,当下,欧美人把人划分为十六种性格,中国人把人划分为六十四种性格,从性格的基础理论入手,不仅性格决定命运是正性的,而且社会的发展是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4decd198393e36e87ff3c4b556b7e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