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甲板炮是早期潜艇发展史上重要辅助装备,在一战、二战期间都发挥了大作用,在二战末期才逐渐取消。存世如此之长,潜艇甲板炮也算得上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不过这种武器的使用和维护与常规火炮有所不同。
潜艇甲板炮
其实几乎所有的潜艇甲板炮都是以现有火炮改进而来,例如美军的5英寸甲板炮,是从驱逐舰主炮改进而来,英军6英寸甲板炮则是从轻巡洋舰主炮改进而来。
火炮改甲板炮其实并不算复杂,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防海水腐蚀,以及潜艇出水面后如何快速有效的操作火炮。首先火炮自身的液压复进结构本身就是密闭结构,因此不用过多考虑海水侵蚀以及水压的问题,主要是炮管、方向调整结构以及光学设备。
潜艇甲板炮
炮管在炮口处准备一个用于气密的塞子,在不使用火炮的时候,这个塞子需要艇员将它固定在炮口,以免紧急下潜时搞忘了,或者海浪导致海水进入炮管,它与炮闩一起完成对炮管内壁的保护。
火炮俯仰机构本身就是齿轮等机械结构,无法进行密封,只能由士兵经常涂抹带有油脂和耐腐蚀物的保护材料,一般无战事浮出水面时,艇员都需要经常检查火炮的相关结构,该补漆的地方补漆,该补防护材料的时候也要及时补,避免齿轮等锈蚀影响操作。
潜艇甲板炮
至于光学设备,就和狙击手的瞄准镜一样拆下来就好,口径过小的甲板炮直接用机械式瞄准具就行,它们对付的一般都是商船这样的大目标,攻击难度倒也不大。
甲板炮的使用相对来说更麻烦一点,以二战德军U艇上88毫米口径的甲板炮为例,作战时艇员们依次出艇,其中炮组3人,他们需要迅速的拆除炮口上的密封盖,还要带上抹布等东西擦拭火炮上的海水,然后再操炮准备作战。
潜艇甲板炮
一些型号的U艇在甲板上有一个小型的水密箱,内部存放数枚炮弹,可供炮组及时开炮使用,潜艇的主弹药库在指挥塔下方,弹药由艇员们接力传递出去,对口径较大的甲板炮而言可不是件轻松事,88毫米的甲板炮弹药重约14千克,长度也在1米左右,而德式105毫米级别甲板炮弹药重23千克,这些弹药在狭窄的潜艇内搬运可不轻松。
当然还有少量其他形制的甲板炮,如舒尔库夫潜艇则是少数带有炮塔的潜艇,艇员们可以在炮塔内操作,炮口处是液压动作的密封盖,艇员们无需出艇就能作战。
潜艇甲板炮
尽管甲板炮维护、操作看似简单,实际上慌乱的战斗中仍然避免不了出错,发生的炸膛事故中,主要原因是士兵们过于紧张,忘记取下炮口处的密封盖。
潜艇甲板炮
甲板炮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只要严格按照标准去维护它,一般都能保持完好的战备状态,不过它的存在对潜艇的潜航产生了较大的阻力,不利于高速潜航,当鱼雷可靠性提高、流体力学认知的进步,潜艇开始向水滴型等造型演变,甲板炮已不再需要,二战后设计的潜艇已经放弃这一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