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湖南卫视和芒果TV联合推出的国内首档美术学综艺《会画少年的天空》正式开播,节目首次聚焦于美术领域,集结了画龄各不相同的60位青年画家,由来自不同领域的5位策展人:演员李冰冰、雕塑家、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第一位华人女性策展人陆蓉之、演员张智霖以及脱口秀演员李诞,根据不同主题选择画作推出系列展览,带领观众走进美术世界,深度体验多元的绘画风格和艺术形式。
主题无限,绘画形式多样
前两期节目主要是策展人的第一次甄选,五位策展人每人持有10张邀请卡,然后各自凭喜好来选择想要列入自己展览的画作,不限主题,也不限制内容。因此,这个环节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让观众看到60幅风格、形式与内容各不相同的画作,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与画家。
在这档节目中,无论是鲜少涉及美术领域的人群,还是五位策展人,都不由得感叹绘画之精深与多样。光是有细节展示的画作类型,就已经多达几十种,其中包括油画、水墨画、工笔画、岩彩画、铅笔画、数字板绘、综合艺术、街头涂鸦等等形式,不仅有原创艺术,也有很多新鲜玩法。而每位画家作品的内容也同样包罗万象,比如人像、花鸟、山林、美食、植物、建筑、全景乃至各种充斥着天马行空的想象画面,只有人们想不到,没有这些画家们画不到。
更有甚者,如果把60幅画作分为不同系别,也有诸如治愈系、素雅系、奇幻系、暗黑系、可爱系、恢宏系以及创意系等等多种,不仅彰显了绘画的博大精深,也体现出每位画家各具魅力的艺术思想。
“非专业”与“专业”的视角碰撞
节目并非只是单独展示画作让五位策展人进行选择,而是采用了对话交流的形式,让策展人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坐下来和各位画家们聊一聊,发表关于内容的不同视角,找到精神与心灵的艺术共同点,从而打破艺术曲高和寡的壁垒,引起情感共鸣。
都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绘画领域同样如此,有些人注重绘画技巧,有些人则只考虑看到画的感受,除此之外,画作所传达的意境也会因为个人经历而出现“变异”。因此,每个人看到画作的体会与情感都是不一样的,而在这之中,如果欣赏者能恰好理解画家的真正用意,与之深入交谈,也就达到了真正的思想交汇。
前两期节目里,五位策展人与不同画家进行了多次交谈,其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思想碰撞场面。比如李诞和李欢关于数字版绘的探讨。在最开始的选人环节,李诞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画作,而是抱着好奇的想法,坐到了李欢的对面。李欢是职业潮流艺术家,曾举办个展6次、群展18次,并在去年世界排名中位列58名。而他这次带来的作品,是融合中国传统元素、潮流文化元素和波普文化元素,以谦辞文化为主题内核的系列画作之一——见笑。
接着,李诞说出了自己的困惑,他表示无法理解这样一幅印刷出来的画作会如此受欢迎,并且卖出高价。对此,李欢则表示这种文化是希望能消除大众对艺术高高在上的距离感,打破国外垄断,创造出属于国内的潮流艺术。或许是时间太短的原因,李诞仍然没能理解这种艺术形式,最后以有机会再深入了解的理由离开了。但无论如何,这种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既能给画家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能让李诞这样的“非专业”人士多了解一些美术知识。
其次,周明德与李冰冰的交流则体现了不谋而合的概念。在第一轮选画环节中,李冰冰一眼看中了周明德的画作。随后,周明德介绍自己所画的山并非某一座真实的山,而是有拼接或是跌宕错乱,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观者能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组织构成一张独特的山的图像。
接着,李冰冰也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她表示,这幅画给她的第一感觉是安静,群山静美壮阔,让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老家游玩时静静矗立在旁边的山,因此,看到画,她就感觉人在此山中,仿佛身临其境。听完后,周明德惊讶地说出画作的名字,正是《此山中》。而她对作品的解读,也基本符合他所想传达的东西。所谓一拍即合,之后,李冰冰又和周民德聊了很久才结束。
最奇妙的则是陈十三和陆奶奶、李冰冰的会面。起初,五位策展人都没有在意角落的这幅画作,直到陆奶奶发完邀请卡后,她才走到陈十三面前。没想到的是,陈十三展示的画并非她所想的数字绘画,而是涂鸦艺术。据陈十三介绍,原作在波士顿,比这张图片大了整整两百倍。陈十三从事涂鸦十五年,目前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
他曾在各大城市创作过超150幅涂鸦画作,尤其在因为battle失败而失去英文title的时候,他就开始决定用陈十三的名字继续从事这门艺术,并成为了中文涂鸦的代表人物。听完这样的追梦故事,陆奶奶很想让他加入自己的阵营,可惜的是,她已经没有邀请卡了。就在这时,一直在旁听的李冰冰站了出来,她表示虽然一开始根本看不懂上面的中文字体,也不了解喷漆涂鸦,但她还是被陈十三这种不服输的劲头打动了,因此,最后她给出了自己的邀请卡。
从以上三个片段中,有碰撞、有交流,也有融合。李诞、李冰冰这样的“非专业”人士就像是屏幕前的你我,对于绘画繁多的种类会有很多不解与好奇,而节目无疑给画家和观者搭建了一个桥梁,让我们在了解画作的同时,也能了解相关艺术及其意义所在。
深入画作背后,感受少年们创作的多元化
《会画少年的天空》里,画家们的资历各不相同,技法也存在参差。他们之中,不仅有毕业于国内外顶尖美术学府,或是已经举办过个展、早已签约的职业艺术家,也不乏画龄尚浅的跨界选手。但他们所带来的画作,都是出于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探索和体会。因此,了解他们的创作故事,也就更能了解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罗天奇是李象群老师给出第一张邀请卡的对象,他所带来的画作《逐》中,主体物只有仙人掌和纸飞机。他所表达的就是当下的一种心境,因为仙人掌代表勇敢、坚强和执着,于他而言,自己的父亲就是仙人掌般的存在,一直支撑着他走到现在。而就在他大学的时候,这样强大的父亲却突然病倒了,为了不让妈妈担心,他就把父亲带到北京看病,那段时间,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重担,包括洗衣做饭、照顾父亲以及医务事情都需要他来做,这时,他才觉得自己真正成长了。因此,他希望自己能像仙人掌一样去保护身边的人。听完后,一向严格的李象群老师表示自己被这样的故事和绘画功底所打动,给出了手里的邀请卡。
而同样被创作故事打动的,还有陆奶奶。刘宸羽展示的画作名叫《小耳朵》,创作灵感来自于他和爸爸之间的故事。刘宸羽介绍,小耳朵的来源则是在他十岁的时候,那时,他和爸爸经常谈心,因为爸爸患有听力障碍,他便问了对方这样一个问题:“爸爸,你患有听力障碍会不会很辛苦,很难过?”对此,他的爸爸则回道:“不会啊,因为我有你,你就是我的小耳朵。我听不见的地方你都帮我听了。”于是,从那天起,小耳朵这三个字就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变成了他和爸爸的一个甜蜜的约定。
出于这样的背景故事,刘宸羽在自己的画布上画了两个半脸。眺望远方的那半张脸,代表年轻的爸爸,充斥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而后面注视着爸爸的,则是成年后的自己,他觉得,现在他长大了,也可以站在父亲身后守护着他。听完后,陆奶奶也觉得内心深受触动,并给出了自己的邀请卡。
除此之外,还有以农务的爷爷、儿时自卑的自己为故事背景的画作,让人更能感受到画家们创作时的心境,从而加深对画作所表达含义的理解。
其实,绘画很多时候不只是注重技巧,那些用心创作出来的画作,同样都值得被尊重、被看见。这也是节目所想传达的思想,审美是主观的,绘画水平和能力也因人而异,但每个人向往艺术的心是相近的,只要愿意亲近艺术,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我,成为独一无二的“会画少年”。
打破艺术壁垒,实现大众传播
《会画少年的天空》并非单纯探讨美学专业的节目,而是融合了时下热门的“选秀”和面对面交流模式,旨在打破大众对艺术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让观众真正走进艺术家以及绘画世界当中。
首先,节目以代表不同群体的五位策展人展示了三个维度的视角,李象群象征“专业”,陆蓉之代表市场,其他三位则诠释了生活中的普通群众或业余爱好者。而这三个维度也几乎涵盖了对画作的全方位解读,让观众能够代入自我,跟随他们一起审视、欣赏以及辨别,深刻体会艺术之美。
其次,节目也把一部分笔墨留给了画家们,不仅展现了不同的创作思想,也带出了诸多当下画家所面临的困境,比如画作无人欣赏、批判性评论或是家人的反对等等,他们都渴望能够被人看到并且喜欢上自己的画,传达出了艺术需要赏识的强烈诉求。
总体来说,《会画少年的天空》所包含的内容既新颖又广泛,即便因为专业性问题而受到不少争议,但无疑是国内率先尝试打破绘画艺术壁垒的综艺节目。而在之后的期数当中,节目究竟能否为观众带来惊喜,实现拉近大众与艺术距离,促进美学传播发展的目的?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