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伎乐天伴随着仙乐举足旋身、翩翩起舞的佛国场景,舞蹈之时,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饶有清韵。”
这段话描述的正是敦煌艺术作品中著名的反弹琵琶伎乐天。作为敦煌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反弹琵琶劲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谐,在奏乐与跳舞的同时,将高超的弹奏技艺与绝妙的舞蹈本领集中在舞者的肩上,充分展现独具敦煌韵味的历史文化印记。
很难想象,千年后的今天,反弹琵琶的伎乐天能够“走出壁画,走到现实”。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春晚特别节目《2023超级夜看春晚》上,这段从“壁画里走出来的表演”震惊全球观众,向海外观众传递了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魅力,为全世界人民送上新春祝福。
打破争议,再现绝妙敦煌乐舞艺术
有资料表明,在敦煌壁画中,作为乐器的琵琶出现了多达600多次,而手持琵琶、边弹边舞的绘画也有数十幅。其舞姿包括但不限于怀抱竖弹、挥臂横弹、昂首斜弹、倾身倒弹、背后反弹等,特别是背后反弹琵琶,人物造型丰腴饱满,线描写实明快、流畅飞动,一气呵成,天衣飘飓,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反弹琵琶的形象在历史上究竟是真是假?是舞蹈还是音乐?会不会只是绘画家的想象?这些问题始终在学术界都存有争议。
反弹琵琶乐舞《伊州》的出现,为争议的解决做出了有力回答。节目以敦煌壁画上的反弹琵琶为创作根基,将敦煌古乐唯一一部破译的古谱加以改编编曲,融合大鼓、萧、笛子、箜篌等多种中国传统乐器,共同渲染出苍茫大漠的辽阔之景。随着舞蹈演员的轻歌曼舞,《伊州》还原了壁画中“反弹琵琶”的婀娜舞姿,再现敦煌乐舞艺术的绮丽曼妙,展现了盛唐敦煌海纳百川的文化史诗。
此外,节目还“复原”了敦煌壁画中的腰鼓造型,让反弹琵琶、腰鼓舞蹈与飞天表演相得益彰。在三位演员的配合下,敦煌乐舞柔美姿态得以充分诠释,优柔中透漏着力量,回旋出流动之美,凝结着独特的东方艺术。
《伊州》的舞美设计也参照了敦煌壁画,一方面舞台背景选用了经典的藻井团花花纹,其中间还选用了“三兔共耳”,表达出兔年的寓意。另一方面,通过XR技术呈现的飞天裙带,象征着中国的飞天文化,使三位舞者仿佛沉浸至敦煌壁画中。
节目播出后,乐舞表演受到观众一致认可,更让外国网友“美到惊叹,也就循环看了十几遍”,不少网友点赞节目用心,表示“美翻了”“真正在一边跳舞一边演奏琵琶旋律的,简直就是‘神人’了”。可以看到,此次反弹琵琶乐舞《伊州》把所有的弹琴动作都与舞蹈相融合,做到动中有弹、弹中有动,“琵琶天女”仿佛穿越千年光阴走向人间,来到了我们身边,“跳活了沉睡千年的敦煌”。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曾说过,“敦煌飞天的形象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舞姿是理想与现实、浪漫与想象的产物”。事实证明,飞天乐舞身上的“浪漫轻纱”正在层层揭开,敦煌壁画上争议千年的反弹琵琶真的可以一边跳舞一边弹奏旋律,不仅仅是因为造型优美;反弹琵琶的出现,或许并不只是展现琴技之高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凸显舞蹈动作、展示翩然舞姿。
从一个假设开始,精益求精打磨表演细节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围绕敦煌壁画中伎乐天反弹琵琶始终有一系列疑问:是不是以舞蹈为主,简单的弹两下而已?舞蹈造型中的弹,如最经典的单腿站立的造型,又要如何弹出音乐旋律?究竟怎样实现舞蹈和音乐的相辅相成?
带着这些疑问,主创团队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反弹琵琶的目的,很可能是舞者自己给自己做背景音乐。而在这样的假设下,主创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全方面探索“真枪实弹”边弹边跳的可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让古老壁画中的艺术,鲜活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一方面,主创团队定制一把比日常琵琶更小且更轻的四弦琵琶,不仅在造型上更贴近唐代琵琶,外观也参照正仓院五弦琵琶进行手绘。此外,为了实现反弹琵琶以及舞动中弹琵琶的重要技术问题,琵琶反面增设三个木桩作为支点,让演奏者的左手自由换把,并能够将琵琶支撑在肩上,从而实现真弹。在节目后的直播中访谈中,制作人杨娜就现场演奏了一曲《十面埋伏》。
另一方面,主创找来席臻贯先生1982年根据敦煌古谱《伊州》破译的古乐,通过与敦煌壁画中常见乐器的进行比对,改编为箜篌、笛子、笙、大鼓共同演奏的旋律,邀请中央民族乐团的老师们共同完成了背景音乐实录。“整个旋律是顿挫抑扬、悠长婉转,瞬间把人带入到千年前的西域大漠。”而作为此次表演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腰鼓表演的道具也通过详尽的文献查阅,尽可能最大程度复原敦煌壁画上的腰鼓,让演员能够挂在腰间与舞蹈结合。
反弹琵琶者,需要把高超的弹奏技艺、绝妙的舞蹈本领,优雅地集于一身,一边奏乐一边跳舞。舞台之上,短短一分30秒(30秒为自己伴奏)的表演另所有观众惊羡不已。殊不知,惊羡的背后,凝结的是主创团队的精益求精的探索和努力。
可以看出,敦煌乐舞的核心是舞者给自己伴奏,琵琶在身前时舞者只能选择性地弹一些阶段性的音乐,而腰鼓舞者的鼓点则是全程与旋律相配。表演到一分钟时,琵琶舞者把琴放到颈后,开始完整地弹旋律,舞者跟着自己弹出的旋律翩翩起舞,真正实现了乐舞合一。
创新艺术表达,传承中华文明瑰宝
其实,反弹琵琶乐舞《伊州》并不是再现反弹琵琶的初次尝试。在2022年在总台元宵晚会上,琵琶演奏家赵聪就用一段反弹琵琶的《齐天乐》,将这项绝技展现给世人。舞者陈弈宁也以反弹琵琶舞蹈为基础,在跳舞的过程中加入弹拨,让反弹琵琶不仅仅是摆造型。
但像《伊州》这样,真正将反弹琵琶为自己的舞蹈进行伴奏的表演实属首次。
节目以今日之探微遥想古代乐舞之美,既是当今舞蹈创作形式与节目形态的新突破,更是对古代乐舞表演的破解与追溯。而作为节目制作人,杨娜对此深有体会,在她看来,曾经中国人艺术中的“乐舞”合一,想必也真的不是我们当下简单理解的几个人为乐、几个人为舞,或许真的存在着“诗乐合一”这一类的艺术形态,“这更是我们当代人不应该遗忘的”。
“反弹琵琶”作为艺术的互动,由开元末长安的宫廷乐舞风貌到敦煌天上净土歌舞的景象,都与中西交流的丝绸之路脉动有关。近年来,国潮兴起,传统文化进入复兴热潮,中国古代乐舞的复原和再创作也成为焦点,学者、创作者、表演者、以及来自民间的爱好者都在为展现乐舞文化发光发热。
此次反弹琵琶乐舞《伊州》溯源中华文明,在《2023超级夜看春晚》这样国际性舞台上,不仅给全球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也为传统艺术样式的现代化表达与继承性创新开拓新的可能,进一步强化文化交流互鉴这一“人类社会进步的标识”,拓宽文明发展的尺度,为全球观众提供重新审视盛唐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机。
不止于此,在《2023超级夜看春晚》上,情景表演声声慢通过京剧、粤剧、吴语、英语四种风格演唱古风歌曲声声慢也着实令人眼前一亮。节目不仅加入了古筝等民族乐器,还让四位演员身着不同时期的复原汉服展示变装,展示汉服文化,勾连起全球华人的共通情感。
此外,非遗皮影节目《一片茶的环球旅行》,则由联合国非遗皮影联袂联合国非遗花儿、呼麦、南音,融合现代舞台的灯光、动画背景及音乐,共同演绎中国茶叶从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飘洋过海传到全世界,又随着中外贸易往来将更丰富的饮茶文化带回中国的故事。
可以看到,总台CGTN春晚特别节目《2023超级夜看春晚》充分吸收文化精髓,运用多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活力,同时用国乐、国潮讲好中国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文化、溯源中华文明,展现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努力擦亮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