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对于父母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过,
不可置否的是很多父母在对待子女时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偏心”。
父母们自以为自己给予孩子们的是绝对公平的爱,但是殊不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会对某个子女选择性忽略。孩子对于父母爱的感知是最敏感的,大人们不以为然,孩子心里却一清二楚。
努努是家里的老二,姐姐比她大两岁,弟弟比他小一岁,家有仨娃,身处于中间的她常常被父母选择性忽视了。也许父母不是有意而为之,
可是努努却常会被“区别对待”。
因为家里有三个孩子,总会有人问父母最疼哪一个?而父母每次都会说,
“三个孩子一样疼!”
一开始努努对于父母这个回答很满意,可是时间长了,她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因为她越发觉得父母说的不对。
于是当父母再次说起“三个孩子一样疼”时,努努忍不住抢白道,
“你们明明就很偏心!你们连我的生日都不记得!”
原来父母为了能够省下一次给孩子过生日的花费,便一直让努努和姐姐一起过生日,时间长了,父母两个人真的有点记不清努努的生日了。
在家里,姐姐和弟弟每年都有新衣服穿,而她却只能捡姐姐剩下的衣服穿,因为妈妈说“姐姐的衣服又没有穿坏,扔了可惜!”一家人吃烧鸡的时候,姐姐和弟弟一人一个鸡腿,而努努却只能分到鸡翅,爸爸很自然地说,
“一只鸡只有两个鸡腿,鸡翅上的肉也很多!”
是啊,也许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家里的老二总是会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地位,他们被父母选择性忽视,明明和其他的子女一样都是父母亲生的孩子,但是却又是那么地没有存在感。
通常情况下,父母对自己的第一个孩子都会感情更深一些,可以说父母在养育第一个孩子时,他们自身又完成了一遍成长。对于最后一个出生的孩子,
父母们又会因为自身的年龄大了一些而更加有耐心,对孩子也更为宠溺。
而对于中间的老二而言,父母对他们既缺乏重视又缺乏耐心,这使得夹在中间的他们存在感薄弱。
因为老二总是被“区别对待”,所以他们常常会表现的更加懂事一些。
于是他们比其他的孩子更懂得看父母的眼色,更懂得委屈求全。偏向于讨好型人格的他们,总是能够很好地压抑自身的欲望,努力地讨父母欢心,而这也使得父母们常常会忽视老二的心理需求。
身处于中间位置的老二,他们想要通过做的更好的方式来让父母满意,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家里老二都非常的要强。
可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过分要强的老二很有可能会因为什么事都做得很好而被父母所忽视,
因为父母们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什么都做不好的孩子身上。
不被偏爱的孩子,他们在成长中总是会承受一些不必要的委屈,而这份委屈全然来自于父母的不公平对待。
父母们想要给予孩子公平的疼爱,就一定要做好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不要因为有的孩子懂事便对他们的需求选择性忽视。
谦让是美德,但是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们要把握好孩子们彼此之间谦让的尺度。如果家长们总是强迫某个孩子谦让,那么这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显然是很不公平的。姐姐并不一定要让着弟弟,大的也并不一定要让着小的,
被勉强的谦让只会让孩子觉得很有负担。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父母们不要因为自己狭隘的认知而拿孩子们随意地做比较,不了解孩子内心想法的父母对于孩子的评价没有任何的发言权。
父母在比较中很有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偏好而影响到对孩子的对待,显然这也是一种隐形的偏心偏向。
不管孩子是否乖巧懂事,父母们都不应该忽视他们的内心需求。虽然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们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在孩子们身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的孩子需要为父母的“不周到”而买单。父母们做不到绝对公平,但是却应该尝试去做到相对公平,不要让小小年纪的孩子承受被父母区别对待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