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考古事业也开启了“黄金年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一项项惊艳世人的考古发现,彰显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伴随着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考古热”持续攀升,也与时下的年轻大众发生着紧密的关联。
纪录片,是展现考古的绝佳载体。它以真实、非虚构为创作原则,是具备“严肃”属性的展示路径,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纪录片内容创作形态愈加多元化,可看性显著提升,越来越多品质精良、内容惊喜的佳作亮相荧屏。
考古类纪录片有着非常广阔的创作空间,它紧扣大众心中对中华文明瑰宝的猎奇心理,也自带考古工作的高专业度和神秘属性,可谓是考古业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对于时下文化传承与传播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有助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
如何利用好纪录片的形式,讲好中国考古故事,是摆在制作团队面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披露中国考古重要发现
以年轻化表达解码考古
曾几何时,考古工作在大众眼中,是孤独且漫长的艰辛之旅。
一沙一铲,日复一日,通往的是未知与无常。探寻中华文明之源,任重而道远,需要多个学科合力攻坚,可喜的是,近年来,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从业人员的专业装备水平、考古专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开启了中国考古进程的全面加速,成果丰硕。与之相应的,是考古活动的“跨界”和“出圈”,各大媒体齐齐发力,助推考古与大众实现良性互动。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作为考古工作与影像艺术融合的结晶,考古纪录片在具备丰富创作素材的同时,也肩负着“解码”的重担。
日前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玉石记》,是对考古纪录片创作的“年轻化表达”颇具说服力的实证。该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探寻中华先民发现玉、雕琢玉、使用玉、钟爱玉、赋予玉以丰厚精神文化内涵的历史和故事,展示了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龙首形玉器”等重要考古发现。
片中延续了传统的主持人串场的形式,对考古之旅的揭秘进行层层推进。在良渚、凌家滩等遗址发掘地,以实景主持的方式,随着讲述内容,在现场适时“浮现”清晰立体的出土文物,仿佛是由古代“穿越”而来,展现了“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迅速拉近观众与考古现场之间的距离,将往事娓娓道来,秘密层层揭晓。
揭晓考古工作隐秘细节
新一代中国考古人亮相
为了让被尘封多年的文明重见天日,让沉睡的古老文化焕发生机,一代代考古人扎根基层,日复一日地开展高强度的工作,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益求精。他们的故事,也是考古类纪录片的重要讲述内容。
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便循着考古工作者的足迹,深度刻画了他们在寻古路上的耐心和定力,展现出了中国考古人的可敬与可爱,彰显了考古工作的内在魅力。
三星堆考古遗址驰名中外,有许许多多以此为题材的纪录片,而这部作品将叙事视角瞄定鲜为人知的考古“内幕”,让观众不由得眼前一亮。其中最为特别的,是一群90后考古队员,他们用来自新时代青年的创意与活力,让考古工作变得丰富多彩。
于是观众们得以在荧屏上看到,在舱外的田野上,刚从探坑里上来的考古队员王瑞兴奋地介绍着文物和自己的经历,虽然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暴雨,辛苦开拓的三个坑坍塌了,她也依然从容笑对。新一代的中国考古人,接触着最前沿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掌握更多自然科学知识,熟练运用高科技设备,传承发扬着前辈的伟大精神,由冰山一角探寻人类文明。
纪录片《发掘记》则是用镜头记录下了考古人的完整工作过程,选择了新石器时期的平粮台遗址、春秋时期晋国贵族墓葬群遗址、秦汉时期栎阳城遗址、辽代辽上京遗址和甲午沉舰定远舰遗址,深度呈现考古工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在第一集《奔向田野》当中,一群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学生来到考古现场实习,相继完成了发掘、室内整理、撰写报告等全部考古流程,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从此更加坚定地踏上了考古之路。
虽然中国的考古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历经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古人的艰苦奋斗,中国考古已然展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取得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对此,长期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曾经写下这样的慨叹:“对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抚慰我们对已经逝去时光的怀念,或者是为了满足我们对过去的好奇心。历史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总结经验、温故知新,在时间的长河中理解现代,谋划未来。”
推动科学与艺术紧密融合
展现新时代中国考古风采
当前,考古类纪录片作为主流纪录片的重要分支,主要由主流媒体创作并播放,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呈现出独特的价值和风采。2021年,时逢中国考古学百年华诞,涌现了众多致敬中国考古百年的考古类纪录片,如《足迹》《仰韶故事》《何以中国》等等,高规格的制作手法与高标准的制作理念,掀起了一轮轮的“考古热”。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说:“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从这一维度来看,考古类纪录片将考古的“科学性”与纪录片的“艺术性”完美相融,不仅将新时代考古发现进行大众科普,也用影像展现了考古之美、考古之魅。
“文化自信作为当今中国的重要命题,记录好、研究好、阐释好、宣传好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纪录片创作者的使命与担当。”纪录片《又见三星堆》总导演王剑带领团队全景式记录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将镜头对准发掘进程中的亮点和难点,聚焦中国考古人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讲述田野考古、实验考古、科技考古等新模式,尽显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的蓬勃风貌。
让文物“活起来”,让考古“火起来”。作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的生动相册,考古类纪录片在生动展示不同考古项目的过程当中,也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郑重致敬。一帧帧精美的影像画面,向世人娓娓道来这些历史遗产的宝贵价值,激发观众心中澎湃的家国情怀,彰显着民族自豪感,向世界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