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轻人为啥愿意花几千买一个捏捏#、#有卖家因制作捏捏致身体不适闭店#等话题登上热搜,这种被称为“捏捏”的慢回弹类解压玩具在年轻人中爆火。
排单两个月、售价上千元
解压神器“捏捏”有点火
吐司、饭团、布丁……这些颜色鲜丽,看起来十分好吃的“食物”正是“捏捏”。
它们多是用硅胶类材质制作,有着糯叽叽的手感,可塑性更强,且外形酷似各类美食,又好看又解压,受到不少年轻人追捧。
网友购入的“捏捏”(图自社交平台截图)
杭州的小唐今年3月入坑“捏圈”。“第一次看到就心动了,一口气买了10款,有饭团、布丁、蛋糕等,收到之后上手捏过就更欲罢不能了,那种弹性和舒适感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
此外,社交平台上还涌现出不少人气手工博主,他们自己手工制作“捏捏”进行售卖,售价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其中不少已售出数千件。
网友分享DIY“捏捏”的方法和所需材料
由于这些“捏捏”都是手工制作,无法做到量产,因而制作周期较长,有些爆款甚至供不应求。“每个ID限购一个,上新当天就卖完了,一般要排单两个月以上。”一名店主说。
而在二手平台上,一些爆款“捏捏”甚至被炒出上百元甚至数千元的售价,而愿意买单的也大有人在。但记者在社交平台上也发现,有不少网友吐槽部分“捏捏”的价格过高,不合理。
某款“捏捏”在二手平台上拍出上千元的价格
记者实地走访:
“捏捏”玩具成广州年轻人解压新宠
5月21日,在木卡木卡(时尚天河店)的一家精品店内,仿真汉堡、麻薯粘粘包、流体柿子等各类食物类“捏捏乐”解压玩具在售,造型十分逼真,价格在4元至20元不等。
在现场,一位年轻人正在选购。他告诉记者,不少朋友都在玩捏捏乐解压,感觉挺有趣,所以过来看看。据店家称,此类商品销量一直不错。
记者随手拿起一种叫“麦芽糖小爱心彩捏捏乐”,该产品材质柔软,散发一丝淡淡的香精味,无论用手怎样揉捏,均能在几秒内恢复原状。
在一家名叫“The Faith Mind”商店里,记者看到一款标称“萌萌哒-冲鸭”捏捏鸭产品,售价10元,其形象呆萌可爱,几个小朋友正在玩得不亦乐乎。而另一旁标称售价29.9元的“减压松软香皂”则是白领们的新宠。
在广州上班的符小姐表示,长期身在职场,难免会有各种压力,甚至有时心情特别难受,“此时,捏捏这种东西,糟糕的情绪似乎能暂时得到缓解,情绪容易得到宣泄。”
捏捏商品摆放在店铺进门处
走访中,记者发现,在广州销售的大部分“捏捏乐”产品来自义乌、宁波和杭州等地,属于企业批量生产。珠江新城一家精品店负责人告诉记者,她进的货都是正品,而且还有供应商提供的检测证明。
从记者走访的情况来看,“捏捏”玩具是以TPR和PU材料制成,其外包装均印有“窒息危险”“非食品勿食用”“不适合3岁以下儿童使用”等警告字样。
有卖家制作“捏捏”身体不适闭店
网友也开始担心安全问题
然而,在“捏捏”的风潮之下,不少网友也开始担忧它的安全性。
“买了一堆‘捏捏’,香精味道很大,拿甲醛仪器简单测了一下,直接超标,这两天不仅疯狂长痘,还得了结膜炎,不知道是不是和‘捏捏’有关。”一名博主说道。
评论区也引发了不少网友讨论,有人称,“做‘捏捏’的过程超过三小时就很不舒服”,也有人表示,一些“捏捏”外面的PVC包装袋可能有质量问题,“我基本上捏半个小时就会头痛”。
此外,记者还发现,有“捏捏”卖家因制作“捏捏”导致身体不适而选择闭店。
多位“捏捏”博主和玩家发出警示
记者咨询了一名卖家,“店里的‘捏捏’都是食品级硅胶做的,但是不可食用,建议放在袋子里玩。”
专家建议:
消费者应在正规商超平台选购
“捏捏乐”是一种发泄类解压玩具,可分为挤压、摔砸、揉捏等多种类型。
为何这么多人热衷解压玩具?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压力太大时,全身肌肉都不能放松,玩解压玩具可以转移注意力,有助于全身肌肉放松。
同时,每个人的情绪和压力需要疏泄,有的解压玩具有出气和转移情绪的作用,心理学家称之为“移情作用”。比如,单位主管给你很大压力时,对着一个象征其的解压玩具,捶两下倾诉一下;而那些造型可爱的娃娃,可以给一些人情绪上的安慰,就像个倾听者的角色,让人们转移情绪。
记者注意到,不少“解压玩具”的材质注明为TPR,记者查询这种材料为热塑性橡胶,回弹性和耐磨性都不错,但TPR材料的制作,需添加增塑剂。如果生产引进的TPR材料不合格,或者生产过程不严谨,看上去挺环保的玩具也可能会存在邻苯超标,或因着色剂引入有害物质或者法规规定不许可的物质。
事实上,广州市消委会曾公布了37款解压玩具的比较试验结果。测试结果发现,增塑剂超标、挥发性有机物和二甲苯释放量过高、菌落总数过多、声响过大等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对此,朱毅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捏捏”解压玩具时,一定要在正规渠道,或信誉良好的商超平台购买,这样才有质量保证。
“要学会科学解压。”朱毅还表示,适当进行体育运动,绘画及音乐等都能帮助舒缓情绪,转化压力。不过,当人压力太大导致其他心理问题产生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来源:央广网、羊城晚报记者 马灿 实习生 侯宣言、人民网科普、广州日报、新闻晨报等
编辑:卢慧瑜
校对:冯卓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