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仙打架到互利共赢,这次他们把学霸的“人味儿”盘活了

2022-01-17   围剿白日梦

原标题:从神仙打架到互利共赢,这次他们把学霸的“人味儿”盘活了

如果一个节目,能把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高考理综之王、参与研究过“嫦娥七号”微波成像雷达项目的科研人,还有许多一看Title就是学霸的神仙人物汇集到一起,那阿杠能想到的“唯一解”就是《最强大脑》。

这个时不时让观众觉得“我是来人间凑数的”“同样都是人,差别怎么这么大”的节目自从开播,就诞生了许多超神场面。

比如让“水哥”王昱珩一战成名的微观识水,拿到答题笔后两秒内完成作答的关睿怡、在若隐若现环节几秒看出答案的郭海欣……可以说,在《最强大脑》中只有观众想不到,没有选手们做不到。

这些令人震撼的名场面一方面因为选手们在“神仙打架”,另一方面也源自节目组的“变态考验”。

#阿杠日常疑问,《最强大脑》导演组的脑子里到底存了多少“折磨人”的考题……#

今年,不走寻常路的《最强大脑》第九季也稳定发挥,一上来就给42位选手玩了场心理战。

在全员未知的情况下,选手们将自由地进行盲盒式选卡。虽然大部分人都觉得在2、5、8这三个数字中,分值越高对应的题目难度也越大,但这届皮到没边的选手,愣是出现了N多奇奇怪怪的选卡理由。

首位上场的选手蒙杰,一上来就盲选了8。这位2020年内蒙古高考理科状元的选择理由完全以数据说话,说团队给猴子做数字实验时,它会偏向数字大的拿,所以他基于本能反应,选择了“8”这个既是难度也是挑战的数字。

顺位出场的曾华铭、焦奂闻因为想“三个人坐不同的地方”,分别选择了2和5;年纪小却一点都不怯场的郭泽昊,因为2和5是质数不能被整除,选了8;当场结义为“QQ三兄弟”的张晓毅、张宜良、崔金骜,到了选卡时“二弟”却当场跑路……

#学霸们思考了一大堆,现实却很喜剧,卡牌数字单纯地对应资源数量。阿杠仿佛看到了导演组在背后狂笑……#

讲真,这些光靠获奖经历就能秒杀一大波人的学霸,在官宣选手时每一个都是令人仰望的“人生赢家模板”,光环缠身的同时也带着点“生人勿进”的疏离感。

可一旦观众们看到这些五花八门的选数理由,所有人的表情Be Like: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每个人的特点都很鲜活,虽然有部分选手出于稳妥、偏好等原因,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不同数值,但他们心里的小算盘都打得啪啪贼响。

就拿最后出场的几位大佬们来说吧,因为卡牌数量有限,所以他们是集体打包到2卡阵营的。面对这个情况,最后一位出场的曹奂东就说,不管他拿到什么卡都可以通过后续努力来弥补前期的差距。

#有阿杠最爱看的逆袭流派男主内味儿了#

但热衷于搞事有良心的节目组也为初赛中初始排名前8的选手提供了一个换卡机会,可随意与其他人交换,且对方无法拒绝。

面对这个机制,初赛排名第一的曹奂东果断选择换卡,盲点了8区的孟泰龙来交换,场子的厮杀感一下子就拉满了。

结果还没等阿杠紧张三秒钟,孟泰龙就说“可能我的名字太好记了……”,轻松幽默地表示“我接受这次交换”

救命!孟泰龙这个骄傲的小表情也太好笑了,搞得跟他有的选一样,哈哈哈哈。

凭借两三句话就摆平了开局的紧张感,还顺手减轻了选人者的“负罪感”,夸他是社交属性技能点满了的人,没人不同意吧!

在情商这方面拿捏住了的,还有初始排名第四的张文静和白宇鹏。在被初始排名第二的周紫荆换过后,张文静选择了手握8卡的白宇鹏,理由是比起向陌生人开刀,还是选私下比较熟的选手更为妥当。

他俩之间还发生了一段火药味十足,但也真实可感的对话。

张文静:我相信现在的决定对以后来说并不是绝对的,还是希望大家都能放平心态。

白宇鹏:我觉得这不应该是把别人的卡换掉的人该说的话。不过确实如此,我相信自己实力足够的话,肯定能逆转现在的局面。

哇哦!!!白宇鹏这两句话,前一句从竞争关系上轻怼了一下,后一句则从战友角度和思维高度上认可了对方的观点,妙啊!

同样处于被迫换卡的还有5卡的张宜良,在被2卡的张天扬点名后他阴差阳错地跟大哥三弟聚齐了。

张宜良也没啥怨气,冲着2区喊了一句“大哥三弟,我去了”,语气中莫名有一股江湖气是怎么回事……

就这么说吧,资源大换血的换卡环节看似是“全员厮杀,刀刀见血”,实际写作“大型情商现场”。而事实证明,选手们这样的表现恰好能完美应对《最强大脑》第九季的新赛制。

第一阶段的X赛制一共四轮冲击,最终的淘汰人选是由前三轮累计得来的,也就是说如果前三轮无人淘汰,那么淘汰数X则为0,全员均可进入第二阶段。42位选手需要同舟共济,才能最大化的保存集体利益,用曹奂东的话来说就是存在“最优解”。

在这群高智商人群里,虽然有陌生人之间天然的防备感,但这并不影响选手们迅速get到规则核心,各展其能地开始备战。

黄若奕提出了试错法,希望提供自己的思路供大家选择;白宇鹏观察正方体的格点走向,快速筛出掉了干扰项;

曹奂东组织大家进行场景想象,挑选最特殊的面来记忆;郭泽昊想到了图形想象法,毫不吝啬的在各个备战间挨个分享;汪禹驰又在这个基础上新增了排除法……

四个备战室的选手纷纷抛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全员都在积极交流解题思维。

uu们,在我等凡人看来,分辨出264种魔方变化的规律,并从100张图中找出唯一正确的侧面展开图,不如叫我们去生产魔方。如果是阿杠去答,别说群策群力了,脑子早乱成二维码了……

可秉承着同舟共济原则的选手们,却一直处于平等互惠的思维碰撞中。就连在郭泽昊小朋友讲述自己的观点时,其他成年人没有任何轻视或者把他当成小孩子的感觉,而是非常平等、以学习的态度跟他交流,肯定他的方法。

#这氛围真的超级棒#

而这时限时助力的出现,又一次将“团魂”凝结。选手可以消耗手中3张资源卡参与助力活动,如果挑战成功则为全员加时3分钟,失败则无影响。

简单来说,就是消耗自己的资源卡和备战时间为大家谋取更大的利益,助力赢了是大家的,输了是自己的。

#从这点上来看,导演组简直大大的坏,把人性博弈这套玩明白了……#

可从选手的大局观来说,导演组显然低估了他们的能力和意志,听完规则后曹奂东第一时间就去了

同样手握8卡的韩东明慧也以团队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参与助力。

在他们的尝试下,第二轮挑战的黄若奕、柴昊辰、龚金赛波三位选手,面对的不再是未知的运Q帷幄,而是有备而来的助力。这些人的努力也让所有人的比赛时间从5分钟延长至17分钟。

#大家有兴趣可以尝试下这个游戏,别看选手们完成的轻轻松松,阿杠反正是缓缓退下了。#

而事实也证明,这些敢于吃螃蟹、牺牲自己资源卡的选手,他们的消耗和投入是有用的。

时间上,17分钟的时长给了选手们犯错和试错的余地,大家在正式比赛时才会有退路。如果按照原本的5分钟,通过的人数都不到三分之一,会淘汰31个。

比赛经验上,通过群体备战大家也吸收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不再是一头雾水的状态。

就拿第四十名踩线而过的胡玉涛来说吧,他有着超强的心理素质,在最后几秒找到了正确答案。可他的真实经历也侧面印证了《最强大脑》第九季考验的三种维度的重要性。没有团队的助力,个人的比赛将举步维艰。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新一季《最强大脑》通过首期的资源兑换,好像是撕开了单对单大战的口子,试图让选手们厮杀起来,但其实这一季新增的三种维度(决策广度、认知高度、思维深度)考验的并不是纯粹的脑力对决,而是要遴选在人与人交往中淬炼出的最强大脑。

用河森堡老师的话来说,这一季考验的三种维度可以概括为格局、决策、预判,是保全别人、成全集体的重要属性。

赛制设计上也极大地考虑了社会化选择,很多选手都觉得团战的优势要更大,为团队贡献的决心也更强。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在凝聚的过程中变得闪闪发光。

#完成比赛的选手下场后一直在为场上的选手加油,这点真的好戳人。#

可能团战的概念对于抱着单对单想法参赛的选手们来说需要转变思维,可放眼到集体和当下的国情中,却是珍贵的品质。

当代有智青年们,需要有钻研精神、超强大脑、缜密的逻辑思维,更要明白如何能在自己可控的情况下,最大化的实现集体利益。

一场比赛,可能会让很多选手重新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比如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角色和价值,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人性与集体性的对立关系,相对“弱势”的选手如何在集体中被保护好等等。

以小见大地讲,这是《最强大脑》第九季第一阶段的比赛核心,更是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必须经历的阶段。

某种程度上说,42位精英选手不仅仅需要有脑力上的出众,更要拥有能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英雄主义。

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小我和大我的问题,都需要他们在未来给出答案。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各项能力展现的最佳舞台。

团体没有淹没个性,个人积极地带动全局,才能最终达到“团结第一,包容第一”的效果。

《最强大脑》第九季虽然在赛制上有了变化,但核心是不变的,那就是选出最符合条件的“最强大脑”,实现双赢。

从观众角度来说,阿杠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烧脑,且能够活学活用的理论性节目,每一个环节每一位选手都值得反复推敲复盘。

我们总爱看天才间的PK和对决,但其实比这种巅峰对决更燃的,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天才们携手并肩。有碰撞有火花,更有集体利益和牺牲精神。

《最强大脑》第九季,是LEVEL—K的脑力个人战,也是“同舟共济”的六维团体赛。

开年的第一期已经把期待值拉满,阿杠已经迫不及待想看接下来的比赛了,《最强大脑》给我gk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