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乐坛一百首歌曲背后的故事之《涛声依旧》

2022-08-24     共品人间美食

原标题:华语乐坛一百首歌曲背后的故事之《涛声依旧》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风霜,涛声依然看不见当初的夜晚。 1993年,歌手毛宁登上春晚舞台演唱这首《涛声依旧》,瞬间风靡大江南北。

《涛声依旧》由陈小奇作词作曲,收录于毛宁1993年发行的专辑《请让我的情感留在你身边》中。 1994年2月,该曲获得首届东方风云榜十大金曲奖。

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这首歌,大多数人都将其理解为恋歌。 从歌词的特征来看,也确实像情歌,但表达相当含蓄优美。 全篇虽然没有一个“爱你”,但充满了深深的爱。 歌曲的成功之处在于迎合了中国人蕴藉丰富的审美传统,可以说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不可复制的经典之作。

但是,《涛声依旧》这首曲子表现的主题只有爱吗? 我觉得应该有他更深的含义。

陈小奇自己也表明,《涛声依旧》的爱情故事本身只是表层结构,这首歌还有更深的内涵,那就是当时人们的文化困惑。

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来自唐诗《枫桥夜泊》。 诗人张继精准细腻地讲述了一位客轮夜泊者观察江南深秋夜景的感受,描绘出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等景象,有声有色。 充分体现了张继将的亲家之情、国家之忧、乱世无依无靠之忧,流露出无比的忧惧和忧惧。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外各种思潮涌向中国,一时间,想天下的读书人都感到迷茫、困惑。 “夜半之钟”唤起有识之士对人生、生命、文化的哲学思考,未来的道路有待探索,但一定会有照亮未来的阳光。

这首歌又运用了衍化的手法。 歌咏的渔火、枫桥、钟声、客轮等风物成为歌手心中的美丽风景,这些物象交织而成的经典形象蔓延于现代意识下的文化情感。 歌曲中衍化的这种失落与怀旧相融合的文化情感,让听众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一些寂寞与惆怅。

歌曲的最后“这张旧船票,可以坐你的客船吗? ”在给听众留下无限感叹和想象的空间里,有淡淡的后悔和淡淡的失落。 我们往往在曲子结束后,在深深的感叹中怀念起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思考人生的哲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00a88c432e483edb871b412308f3c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