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最烧脑导演”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新片《信条》在国内上映了,许多走进影院观看该片的观众表示“节奏太快了”、“太烧脑了”甚至直言“看不懂”。
作为一部结合了悬疑、犯罪、动作等元素的大片,《信条》的票房并没有给国内电影市场带来巨大刺激,反倒显得反响一般。
是因为影片太过难懂了吗?不见得。
其实严格来讲,《信条》的观赏性是够的,但和《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敦刻尔克》相比,诺兰的这部新作实际上有些“形式大于内容”了,情感力度相对弱了不少。
《信条》说到底其实还是一部标准的英雄片,只不过它融入了特工、动作、犯罪以及时间逆转这样的元素,使其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仍然是“英雄接到任务要干掉反派,经过一系列波折考验,最终干掉反派,成功阻止反派想要做的坏事”这样一个故事逻辑。
开场就是一顿激烈的枪战打斗,看得酣畅淋漓,也为影片奠定了一个基调:动作戏很精彩!这也是诺兰电影的一个标配,动作场面、追车场面、“炸飞机”的场面等等,都很震撼,很精彩。
但,就像大多数人看到的那样,《信条》的一大亮点,还是在于诺兰导演对于时间与空间概念的“把玩”——是的,他对“时空”这方面,真是拿捏得越来越游刃有余,“正向时间”与“逆向时间”的反复运用,不仅加强了影片所谓的“烧脑”程度,也令故事的剧情变得更为惊心动魄且疑窦重重。
很多人还是将重点放在了“懂”或者“看不懂”上面,似乎成了讨论《信条》的一大门槛。
但在我看来,只要你看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仔细看,理解了“正向时间”与“逆向时间”这两个概念的运用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异化(有些节点有交代,实在看不出是什么节点,就用“戴没戴氧气面罩”来做基本判断),其实就可以有很好的理解了。
同一时空下,每个人物都可能同时存在两三个“自己”,只是在“正向时间”与“逆向时间”的穿梭中,会有些模糊“到底哪个是哪个?”。
但只要从头到尾都专注一些,理解了男主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基本就不会存在太大的难度。实在是想“搞懂”的,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剧情分析和细节解读类的内容,大可以去看看。
只是在我看来,《信条》作为一部电影,它在故事、人物、视听语言方面的表现,确实很值票价,不愧于“诺兰作品”。但要是像部分观众说的那样“神作”的赞誉,我会持保留意见。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诺兰的这部新作情感力度弱了不少,本身所能带来的思考也相对少了许多。只是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它仍然是一部具有观赏价值的作品。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